它们与文化的现代化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种流行的肤浅与露怯——
中国流行文化的五口陷阱
一、讲历史就是“说评书”
一些在电视上“讲历史”的学者“成功”了,于是掀起了学者“疯狂说历史”的“文化”热浪。
不知是曲意迎合,还是刻意媚俗,学者们把“讲历史”变成了“说评书”。忽略思想性,趣味性至上。
讲历史有多种方式,评书只是其中之一的娱乐方式。血淋淋的历史与信口捻来的评书泾渭分明。如果把“讲历史”全力嬗变为有趣的“说评书”,学者低眉弄首,这般“有趣”地变成“评书演员”,那么这种流行文化培养的只能是历史的麻木看客!
二、精英文化就是“作贵族状”
精英教育就是学会“打高尔夫球”、作“贵族”状,这是南辕北辙的天大笑话!
这种所谓的精英教育其实是“伪精英教育”,把精英教育误读为“贵族教育”,根本没有搞清精英文化的真谛。
精英文化的真谛不仅是学术一流、专业一流,而且份外强调和培养社会责任感一流,人文精神一流。精英学校唯才是举,平民子弟也能上。
“作贵族状”与精英文化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种流行的肤浅与露怯!
三、穿上古装的国产电影就叫“大片”
穿上古装的国产电影就叫“大片”——这种正在流行的影视文化已经达到了“强迫症”的地步!
《英雄》、《无极》、《夜宴》、《墨攻》、《黄金甲》……这些穿上古装的国产电影都叫“大片”。可我除了导演的“大话”外,实在搞不清它们“大”在哪里。
就是因为“不拍古装人家不认”的担忧,所以才处心积虑地纷纷套上古装。为了什么?拿到国外碰碰奥斯卡的运气!
空洞的思想,简陋的故事,霸道的自恋……如此之下,岂有海纳百川的文化“大片”诞生?!
四、过洋节就叫“格调”
如今中国传统节日就像过一个周末那么寡淡无味,春节也浓不到哪儿去。相反,舶来洋节却是越来越受欢迎,中国大中学校,圣诞晚会办得一个比一个欢实,11月就看到许多商店开始出售圣诞树了,青少年和商家一同起哄,他们管这个叫“格调”。
如果“格调”就是少缺内涵追逐虚华,那么文化还有什么厚重可言?
五、“没文化”就叫“农民”
现在中国的城市文化相当一部分是非常庸俗化的,城里人却反过来嘲笑农民“没文化”。与其说这是歧视,不如说是看走了眼。看看最近央视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不是眼花缭乱的城市剧,而是土得掉渣的农村剧《乡村爱情》!
中国农村有8亿以上人口,其实这些人有很强烈的民间文化基础。他们差的只是如何在丰富文化内容方面拓展思路。国家要给他们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就是鼓励农民发展优秀的“民间文化”。一方面保留一些中国传统的精华成分,然后吸收一些现代先进文化。
——城市文化多一点反躬自问,则“没文化”这顶帽子早不该扣在“农民”头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