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有记者不能负载之重,这是铁一样的现实;记者有记者良知与生存间的徘徊,这是钢一样的现状……
反躬自问,我们怎堪称“无冕之王”?
记者节越来越淡了,总是在这个时刻想起流泪的同行。
亲见同行的眼泪并不多,却在屡次站在无助的公众面前无时不感到它的流淌——尤其是谈及公众利益的侵占与无辜生命的死亡。泪水之后,头脑应越发的清醒,反躬自问:我们怎堪称“无冕之王”?
记得设立记者节的第二个年头,笔者伙同《华夏时报》众同仁开设“记者的眼泪”感言专栏,那时可爱率直的同行既有“铁肩担道义”的豪迈,也有“泥菩萨过河”的慨叹。
当时,《华夏时报》的这帮同仁一致达成了这样共识:“无冕之王”不可能成为拥有特权的“王”,他的特别之处应该是“致良知”。
如果说善良的人总是大多数,那么有良知与致良知还不尽相同。
有良知而不敢公开表达,是为沉默的好人。有良知而敢于实言实行,是为致良知的勇士。有良知与致良知之别就在这里。
记者有记者不能负载之重,这是铁一样的现实。记者有记者良知与生存间的徘徊,这是钢一样的现状。两难之时难两全,抉择却不似“舍鱼而取熊掌”那么轻松。
记者不能负载之重,不仅包括他们不能代替公检法“断案”,还有对事情的知情与评价,直至新闻背后的威胁与利诱。
每次威胁与利诱前都横亘着一条红线,荣华富贵在狗洞子里面向你招手……无需讳言,个别同行们为了生存穿洞而入。
多少年过去了,不能否认,昔日的一些同行为名利所累而日渐棱角不明、真知面前三缄其口。他们的顾忌一旦多了,便会自觉地“老成持重”。这种“老成持重”对自己妻儿的锦衣玉食而言或许没什么不好,但对于致良知的使命,就恐怕难为了。
“老成持重”的同行亮出了“理性思考”的遮羞布。而他们却有意混淆了理性思考与清谈的区别。理性思考绝不等同清谈,是贯穿在致良知的行动中。理性思考的大义:理性是睿智、是果敢,而不该成为懦弱与无为的托词。
代价总有,希望总在。希望就在代价中前行。当有人认为事不关己、无付出的必要时,就等于在抛掉致良知的使命同时,也放弃了进取的希望。
尽管如此,我们的社会仍然需要有一些“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记者去“不自量力”,他们不作漠然的社会看客,而是“傻乎乎”地去作公众利益的守望者。
中国的许多希望,或许就因为这样的群体而闪现无穷。
举目第7个年头记者节,默默祈祷这种守望深深扎根于每个记者的心灵居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