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前赴后继,中国历史上“等贵贱均贫富”的“理想国”却从未实现过。这是因为,那些“无私英雄”们实现“理想国”的手段都很“靠不住”——
古代“理想国”为何从未实现?
中国农民每次起义,多为奔向“等贵贱均贫富”的“理想国”。
“贵贱均贫富”名言出自宋朝著名农民领袖钟相之口。原文为:“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这句名言在当时引来大批追随者,他们奋不顾身地跟着钟相奔向“理想国”。
可叹,虽然前赴后继,这样的“理想国”却从未实现过。这是因为,他们实现“理想国”的手段很“靠不住”。
不管是钟相还是杨么、或者其他农民起义领袖,带领农民冲向“理想国”手段,大都是“杀富济贫”。
由此导致的最终结果,往往是“杀富”可行,“济贫”未必。
史料显示,钟相向追随者许愿的同时,聚敛了大量惊人的财富。也就是说,“杀富”需要口号,而“济贫”却充其量是短期行为,“等贵贱均贫富”的“理想国”就更殊难实现了。
因为“杀富”使用的是强夺手段,所以“济贫”也往往只是一个美好的神话。高人看《水浒》,就只见梁山好汉劫富不见梁山好汉济贫。
可是不论“杀富”的真相如何,碾压在底层的人们仍然乐于传播这一“成人童话”,甚至常常喜欢主动把这个“成人童话”编织得更为圆满。
这是因为这个“成人童话”寄寓了小农的理想,当他们对生活绝望的时候,就希望有一种神奇而又正大无私的力量重新分配世间财富,这是他们的梦想和精神支柱,在很多时候,他们宁愿这个海市蜃楼些,也不愿意其在眼前活生生地破碎。所以,他们神化了许多给自己圆梦的“无私英雄”。
钟相等“无私英雄”用“杀富济贫”凝聚人心,凝聚的是底层人们对平均主义理想国的渴望。
从历史上看,“杀富济贫”之所以能取得这种“一呼百应”的效应,盖因古代中国人对于“公正”的看重多集中在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大同思想”影响上。在农民起义追求的理想国中,“平均”成为整个农民群体所普遍认同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这种将“平均”当成“公正”的追求成为古代中国人对于“公正”一种特别的向往、一种特别的情结。
其实,这样的“理想国”从未实现也未必遗憾。因为依那样的手段,“理想国”即便实现,对社会活力的和激发生产力也只会造成严重削弱。
以平均主义为旗帜的古代理想国,恰恰是误读“公正”。历史发展到了现在,而今“等贵贱”追求权利平等仍是人类的不渝追求,而“均贫富”则被大多国家进化为确立这样的税收体制:取之富民,用之贫民。
换言之:贫富不均不要紧,要紧的是这不均不能来自不公!所谓“公正”,强调的是机会与权利的平等,即国家体制的和谐。和谐的国家体制要保证每个公民基本权利的平等、公平竞争机会的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在这样平等的前提下,或贫或富都是令人服气的努力的结果。国家的税收体制侧重点与其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如说“取之富民、用于贫民”,从而保证即使贫富不均,也必调节为举国和谐、“贫富双赢”的结果。
古代理想国始终只是一个空中楼阁,而现代理想国却离我们并不遥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