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所谓的“文人相轻”正正名:
“文人”可以“相轻”,百家应该争鸣
“文人相轻”这个词汇近来在文化批判的回应中屡次被网友提及,似乎扣上了这顶大帽子,就只有悲哀的份了。看来这顶帽子很好用,所以动辄被起哄般地滥用。
而在当今文坛“两眼一摸黑”的情形下,的确需要给所谓的“文人相轻”正正名。
当文坛低迷,“文人相轻”未尝不是一件使之走出低迷的好事情。
如果着眼于文化视点,百家争鸣,那么“文人相轻”又有什么不好?难道死水一潭,一片附和才是文坛最需要的声音么?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仍然不失现实意义的今天,我想,我们有必要重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常识含义。一片附和是产生败笔的一大源泉。不同的声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声音或一片附和。多一些唇枪舌剑,反而预示着文坛与时俱进、欣欣向荣。
任何对文化批判的回应都不应该演变为起哄。在一片附和中,今人最易延成并发扬光大这一流尚——起哄。它具体表现为不分青红皂白地蜂拥追打,或者落井下石地踹上一脚……这一流尚曾在围殴中被屡试不爽,看客可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愤怒,种种起哄也曾被冠以“正义的行动”。起哄者得的是:不冒任何风险的打人“快感”。起哄者不管被打之人如何该打,甚至他们连被打者的“面孔”都不曾看清,但是碰上这等热闹的“白打”美事,又怎么可以错过机会、不大发一番“勇士”的“威猛”呢?
而真正的大师,都会把异见奉为“良言苦口利于病”。上世纪30年代,一同驰骋文坛的阳翰笙、茅盾二人发生歧见。茅盾对阳翰笙的作品提出否定。而大家风范的阳翰笙并没有因为茅盾的“异见”视为“文人相轻”破口大骂,而是将茅盾对自己作品持否定态度的序言印在书中公之于众。如此胸怀和气度,令人油然而生敬意。——这是一座文化批判的丰碑,也是一段雅量的绝唱……
如果我们非要给名声不好的“文人相轻”与百家争鸣的文化批判一个清楚的界定,那么就应该是如此泾渭分明——凡是就事论事不涉及人身攻击,哪怕是言词激烈轮番炮轰,也都应该视为百家争鸣。丑陋的人身攻击泼妇骂街,仅此一点恶意的出现,才可归为令人不齿的“文人相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