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连载 第013篇 家长语文书
(2010-01-16 23:24:02)
标签:
原创连载家长语文书教育杂谈 |
分类: 家长语文书 |
议论文也是可以使用情景阅读法的,这方面的例证也相当多。
孟子是儒家仅次于孔子的创始人,宣传儒家思想,他比孔子积极得多,也激烈得多。孔子讲求温良恭俭让,文风也是温文和雅的,这在《论语》中有多处证据。孟子面对各派思想家的打压,积极抗争,写文章也慷慨激昂,但他更讲究辩论的技巧,写作的议论文说服力极强,所以韩愈称赞他是“孟軻好辩,孔道以明。”他有一篇《外人皆称夫子好辩章》就很有代表性,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事情起于他的一个学生叫公都子的,大约课下出去逛街了,遇到人,人家问他:这位学生叫什么啊,是哪个学堂的,老师是谁啊?公都子很老实,就说了自己的名字,报告了自己的学校,还说了自己老师名字。他以为自己老师名气很大,一说出来,人家肯定肃然起敬。没想到,“孟軻”两字刚一出口人们就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情,口中念道:“哦,就是那个好辩的家伙啊!”弄得公都子很郁闷。回到学校,他鼓足勇气,来到老师面前,惴惴不安地问道: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公都子说:“外面的人都说老师您太好辩了,请问是怎么一回事啊?”)
如果你是孟子,你该怎么进行辩论呢?
如果是我,我可能就会对学生说:“你怎么能信他们的话呢?你怎么能不相信老师我呢?我难道是好辩的吗?我怎么好辩了呢?那几个人我知道,一个是卖给我东西差我一分钱,没有找给我,我和他讨要;另一个是走路碰了我一下,虽然他道歉了,但我就觉得他态度不诚恳,跟他说个没完,现在就这样诬蔑我,哼,我现在就找他去说个究竟,看到底是谁好辩!”如果真是这样说,那公都子就什么也不要说了,因为自己的老师的确是好辩,不但得理不让人,而且还没理也能搅三分呢。
孟子怎么说的呢?他说:
“余岂好辩哉?余不得已也。”
“余岂好辩哉”,用现代话语说就是“我难道好辩吗”。它应该怎么说呢?如果把重音放在“难道”上,那就是质问的语气,和我上文所使用的意义一样了。它应该把重音放在“好辩”上,整句的语调要放低——如此表达出来的语义是自己很委屈,我怎么会蒙受这样一个恶名呢?我生来是爱和平的啊,我从来不喜欢跟人家辩论啊。
这是孟子在辩论时采取的第一个策略,这个策略实行了,第二个策略就落实了。
第二个策略是接下来的这句:“余不得已也。”
“余不得已也”,是说我是“不得已”才这样的。那么这里的语义情境是什么呢?前一句已经表现出委屈的意思,跟下来的,就轻轻一转,说我是被迫好辩的,这样就把被迫“好辩”的责任由主观推给了客观:不是我自己愿意好辩啊,是客观情况逼得我不得不好辩啊,好辩的责任能赖上我吗?。
孟子的这一回答太妙了,第一,透出万般的委屈,第二,就是好辩,责任也不在我,而是时势逼我这样做的。
下面他就可以进入辩论了——为什么说好辩的责任不在我。辩论的中心由“我是不是好辩”转移到“时势是怎样需要我好辩的”,下面的议论就顺理成章地进行下去了。
这就是孟子辩论的技巧,也是他辩论智慧的充分展现。
阅读,一定要进入情境,才能读出文本真正的含义,所以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很有道理,但百遍可不是机械地读,小和尚念经般地读,而是动脑筋地读,读出文本的深层意义来。
会这样阅读,阅读就给人带来了无尽的乐趣,也就为学好语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