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连载 第014篇 家长语文书第二章
(2010-01-18 23:08:55)
标签:
原创连载家长语文书教育杂谈 |
分类: 家长语文书 |
说到阅读,家长大多都有个疑问:学校功课这样紧张,还有时间让他看课外书么?不但是众多家长这样想,我在读书的时候我的家长也这样想。一看见我看课外书,就说:功课还看不过来,看什么课外书?但我后来确实成绩相当好,家长也就不管了。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看课外书对阅读能力,以及对自己的发展确实是大有益处的,关键在于要指导好,特别目前家长大都担心孩子染上网瘾,而网瘾的核心是网络游戏,如果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对战胜网络游戏的诱惑、消除网瘾是很有效的。
如何正确指导孩子阅读呢?经验有这样几条:
第一,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历史上人们对书籍已经说过了无数赞美的话语,今天虽然有了网络,有了各种多媒体,目不暇接地把各种资讯、娱乐送到人们的面前,但书籍的地位至今仍然无可撼动,为什么?因为它是厚重的,人在阅读时,并不甚留意文字字体的端庄与华美,而更注意文字形式背后蕴藏的思想内容;它又是凝固的,人们阅读时可以经常停顿下来,留给自己一点咀嚼和思考的时间。相反,网络与多媒体,太追求表面的华丽,也太炫耀自己的信息流速,虽然它们似乎更新鲜,更容易抓人的眼球,但内中的泡沫也往往更多,却难以抓住人的心灵。
这个道理对家长来说好懂,对孩子来说不太好懂。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一定要做好的功课。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 任老师,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都来自对家长的模仿,这就更需要家长主动的引导和培养。
我生于独子家庭,没有兄弟姐妹,由于家庭居住的特殊性,我也没有玩伴。上小学的时候,因为我年龄太小,家长怕我受欺负,也怕沾染上不良习惯,按照学校的课程表给我规定了严格的时间表——到什么时候一定得到家,到了家以后,你愿意做什么就不大管你了,我没什么事情做,也没有地方去玩,只好看书。我父母虽然都有一些文化,但家中没有什么藏书,仅有的几本,加上过年过节家长给点钱去买的书,就翻过来调过去的看。到了星期天,我家附近有家新华书店,店里开辟有儿童阅览区,可以从柜台上跟售货员要了书坐在那里看,我一看就是半天,到吃饭了才跑回家去。另外附近还有一家邮局,柜台上摆着好多杂志出售,我也在那里乱翻乱看,营业员看我是小孩子,喜欢看书,也不禁止我。我便养成了找书看的习惯,再长大一些,就知道跑图书馆了。2002年,北师大百年校庆时,师大图书馆出一本纪念文集,约我的文章,我写了一篇稿子讲我人生路上的四个图书馆:小学五六年级时的北京东城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初中时的北京东城区图书馆、高中时的北大附中图书馆、大学时的北师大图书馆。稿子的详细内容就不在这里说了,而要特别提到的是我高中就读的北大附中的图书馆,高一一入校,班里选我当图书委员,每周有一个课后为同学集体借还书。工作做完了,我就帮图书馆的老师做点事情,久而久之熟悉了,他们就允许我进书库直接在书架那里找书看。这种看书,等于挨着书架一本本浏览,不管文学历史,还是数学生物,都抽出来翻一翻。遇到喜欢的,老师也允许我借回去看。上晚自习时我的作业做得很快,总能留下一节课供我看课外书。我的大量阅读就是在高中时候完成的。我读书也不限定范围,随便乱翻,找出一本如果有兴趣,就借回去细读,读的时候还总注意从中发现一些特别的东西。比如我看欧阳山的《苦斗》,发现他文中用成语特别多,就自己准备了个本子,逐页把成语抄录下来,读完小说,成语也满满地抄了一本。读曲波的《林海雪原》,发现里面用了好多歇后语,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自己也订了个本子,看到一条抄一条,同宿舍的人也都感起兴趣来,大家就到处搜集,两个月凑了400多条,也写了满满一本。班里的女同学听说了,就要借去看,我们男生觉得里面有些不太雅,到底也没有借给她们。还有一件小事可以说说: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们的出版物都使用ISBN系统来为出版书籍编定书号了,而在以前,我国是使用“分类号+出版社代号+本社出版品种序号”方式来编制书号的,称为“统一书号”,比如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十部经典影片的回顾》,统一书号为8061·2574,这里面,8是书籍分类“电影”,061匙中国电影出版社的代号,2574师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第2574种图书。所以,每个出版社都有一个自己的代号,从001开始排列,我发现了这个秘密,就到图书馆、书店去翻各出版社出版的书籍,查它的代号,按图索骥地把它记下,最后比较完整地制作出了一张中国出版社代号表。今天看作这样的事属于孩子的瞎胡闹,但细想一下,是通过自己的时间与思考,增加了自己关于出版学的知识。
因为广泛的阅读,我后来总是自嘲自己是个“杂货铺”,什么都知道一点,说起什么话题我都能有点发言权;尽管什么都不上档次,但毕竟使自己的视野变得宽阔。这样,思考起问题来一是容易引发联想,二是可以展开对比,三是知道怎样从多学科、多角度来观察与思考问题,前面所举的几个例子便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