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教育报写的文章片断(二 )
(2008-12-23 00:05:31)
标签:
08年电视剧闯关东私人生活史历史剧提喻中国教育报杂谈 |
分类: 瑞雪冰心:评论篇 |
私人生活史,却是一个群体的命运
2008年第一波电影热潮刚过,中央电视台的荧屏又搅起了电视剧的开年大戏潮,据手头资料,52集电视剧《闯关东》的收视率今年以来一直高高在前,且在各地电视台不断重播。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从清朝末年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闯关东”的故事。全剧以主人公朱开山复杂、坎坷的一生为主线,穿插了他的三个性格迥异、命运不同的儿子,在闯关东路上遇到的种种磨难和大考验。
迁徙,各民族的历史上都曾发生过,它往往是苦难与理想的混合,其中的事迹也多构成该民族史诗的主体内容。今天到东北,可以发现那里属于汉族的“东北人”,祖籍多半都是山东河北,都有一番闯关东的血泪家史。观看《闯关东》电视剧的热潮,便是从这个群体开始的。而没有“闯关东”家族史的观众,这对他们也是一种新鲜的观剧经验。这部历史剧,所表现的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一个有血性、重情重义、嫉恶如仇,却又必须忍辱负重的男人,如何带领也是性格鲜明的家人,艰难跋涉到异地他乡重建家园的故事。剧情紧凑,起伏跌宕,人物鲜明,故事流畅。2月25日,CCTV《焦点访谈》以“《闯关东》的魅力”为题,以11分钟的时长,对《闯关东》进行了高度评价,称该剧“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上达到了高度统一。剧作对历史脉络做出了纵向呈现,对具体事件做了横向拓展,在处理历史与传奇的关系方面作了成功尝试,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一评价,是《焦点访谈》这一央视王牌栏目首次对一部影视作品进行如此高的褒奖。随后,它又荣获2008年金鹰奖最佳电视剧大奖,山东影视剧中心并决定再拍《闯关东》续集。
过去谈历史剧,以为要么就是写画叱吒风云的帝王将相,要么就是展现尸横遍野的重大战事。《闯关东》另辟蹊径,它书写了一个家庭的一段生活史,但它鲜明地投射了一个民族在一个历史时期的真实生活与必然命运。过去,我们常将其称为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我以为对它更合理的说法应该是“私人生活史”的影视剧艺术观。现实主义,要求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历史,严格按照生活的本真面目来重现历史——对于重大史实的影视剧表现,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但看史实的角度不同,观点不同,需要百分百地符合历史真实恐怕很难做到,电影史上的名片《罗生门》、《公民凯恩》早已形象地证明了这一点——影视剧,除去科幻类与魔怪类之外,它们在银幕与荧屏上天然地就要把形体与事件,形象地、细节地展现出来,稍不符合实际,观众就会嗤之“穿帮”,而人物与故事,则会允许编剧导演在其上辗转腾挪,搬移替换,正如鲁迅谈阿Q之创造一样,或取典型者代表,或杂凑诸人而成,这里必须要给编剧导演一个虚构的空间,而对他虚构的结果提出要求:在众多同类元素中“提喻”出具有代表性的元素,最终完成对生活本质的再现。朱开山,不必追究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但在高满堂 孙建业(编剧)、张新建(总导演)以及李幼斌、萨日娜、宋佳、牛莉等人的创造下,他被“提喻”成为那一代人及那一代生活史的代表性元素。不仅《闯关东》是因为这样成功的,就是《蓝莓之夜》、《集结号》、《长江七号》,它们如果曾让我们观众认同,并多少从中受到一些感动的话,那些私人的生活,不就是我们一个群体的生活史的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