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得“埋伏”,方作“英雄”(二)

(2006-01-27 20:22:57)
分类: 瑞雪冰心:评论篇

(接上篇)

《英雄》的主旨,毫无疑问是要塑造秦始皇这样一个英雄形象,这一点从电影的标题已经显示得清清楚楚。但秦始皇是一个英雄,也应该遵循一个模式才能完成这个英雄叙事,本文因为篇幅不再展开英雄叙事的模式内涵,请参照注释中提到的专文。我们只想来看一看《英雄》一篇采用了何种模式来搭建自己的叙事:

故事首先设定的背景是:战国后期,七雄中唯有秦国雄霸一方,准备一统天下。秦王野心,激起了各诸侯国侠士的强烈不满,纷纷伺机刺杀秦王。赵国著名刺客长空、情侣刺客残剑、飞雪三人最为秦王忌惮。秦王下令:凡能缉拿刺客长空者,可近秦王20步;击杀残剑、飞雪者,可近秦王10步,封官加帛。

故事采取了一个对话的策略:一个并不为人所知的叫“无名”的人,声称自己完成了秦王的指令,连杀了长空、残剑、飞雪,因而得到面见秦王的恩宠,当面向秦王讲述完成使命的经过。故事便在对话的过程中不断以闪回方式再现叙事内容。

 

秦王:对长空,你以何为战?

无名:剑。

实情则是:无名前来与长空、残剑和飞雪商议刺秦事宜。同门师兄长空为能让无名接近秦王,在漏顶棋馆,佯败在无名剑下。

 

秦王:三年前,(残剑飞雪)双剑联手攻入宫中,三千铁甲竟不能挡。从此寡人将这大殿清扫一空,使刺客无法藏身!你的剑竟能快过此二人?

无名:不能。

秦王:那你如何取胜?

实情则是:无名持长空的断剑求助残剑、飞雪,残剑拒绝,更引来飞雪的不满。但无名带来长空的一句话揭开了飞雪与女仆如月间的旧怨。

 

无名:飞雪与臣决战时,因臣的计谋已然奏效,所以她气血攻心,方寸大乱,臣赢得丝毫不费力气。

秦王:想不到残剑飞雪如此怪异,也会被情所困。

但实情是:秦王知道残剑飞雪深明大义,猜出长空是故意求败。而后来残剑力劝无名放弃刺秦,这使无名大为不解。在无名赴秦的路上,残剑以两字相赠无名:天下;并解释说,这是他多年悟出来的道理,秦王不可杀。

 

秦王:长空、飞雪、残剑,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捐出自己,助你上殿十步来刺寡人,此三人能把生命托付给你,人生知己,也莫过于此了。所以,你才是最危险的刺客!

无名:残剑希望我,为了天下,放弃刺杀大王。他跟我说,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人比便不再是痛苦,赵国与秦国的仇恨,放到天下,也不再是仇恨。

残剑飞雪的结局是:积怨已深的飞雪不能理解残剑的劝阻行为。残剑为证明对飞雪的感情以及对社稷苍生的期待,死在飞雪的剑下。飞雪深为愧疚,最后双双戕身戈壁大漠,剩下痴心的女仆如月独自垂泪。

 

秦王:……而剑法的最高境界,则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是以大胸怀,包容一切,那便是不杀,便是和平。

无名:大王,这一剑臣必须刺。刺了这一剑,很多人都会死,而大王会活着。死去的人请大王记住,那最高的境界……

故事的结局是:无名抓住机会,飞身刺向秦王。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无名最终放弃了。无名以社稷苍生为由,要求秦王一统中国,结束经年战争和历史恩怨。秦王惊魂未定,无名死于秦兵矢如飞蝗的箭雨之中。秦王下令,厚葬无名。为了纪念死去的三位朋友,长空从此弃武。

 

        影片的“情感”的确是动人的,影片的“色彩”的确是炫目的,影片的“书道”(即“剑道”)也的确是高妙的,唯独讲的故事与如何成就影片中的英雄无关。我们归纳影片叙事的内在逻辑是:

        长空很厉害,所以秦王宣布能杀死他的赏赐上殿,与秦王二十步对饮。

        残剑飞雪更厉害,所以秦王宣布能杀死他俩的赏赐上殿,与秦王十步对饮。

        无名比长空、残剑、飞雪都厉害,所以能够施展十步一杀绝技,飞身“刺”中秦王。

        但秦王把这一切都识破,戳穿了无名的心思,并以“天下”“和平”慑服了无名、残剑、长空,最后雄霸统一,所以最厉害的是秦王。

        因此:秦王才是真正的英雄。

        这个思路里藏着导演的一个逻辑:自古英雄惺惺相惜,真正的英雄才能识英雄;而长空认定无名是英雄,残剑与无名又都认为秦王才是英雄;那么由他们所肯定的秦王理所当然必是英雄无疑。

        这个思路的背后还藏着导演的另一个逻辑:秦王因为坚持天下、统一而被无名、残剑视为英雄了,所以观众也应该与导演保持一致——认定秦王是理所当然的英雄:如果不能保持一致呢,只能说观众真个是芸芸众生,连天下与统一的重要意义都不能明白……

        我们不大敢继续推理下去了,因为《英雄》影片的叙事逻辑确实有些强加于人:秦王的一生并不只有统一天下的一件作为,他还有其他的许许多多的作为;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既不是实践第一性的态度,也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态度。

       《英雄》的叙事模式,很有些相似于在电影史上极有地位的《公民凯恩》和《罗生门》,都应该归于“认知模式”一类的电影作品。《公民凯恩》通过对凯恩身边5个人的调查,说明凯恩不是一个简单化脸谱化的人,而是一个有丰富层次、多重性格的人;影片结束没有给出答案,是编导极为聪明的妙笔。《罗生门》通过对一个案件当事人的调查,说明即使一件看似简单清晰的事件内中也会有许多隐情,观察评判者切切不能轻易下出结论;影片结束没有给出结论,也是编导极为聪明的妙笔。《英雄》与他们相似,编导给观众看的,是几个著名刺客对秦王的有同有异的看法,为什么到了结尾就一定会板上钉钉般地要得出一个清晰结论呢?影片的叙事结构是支撑不起这个结论的,秦王是不是英雄这是历史学家的事情,我们要看的则是艺术家在自己的文本中怎样完成主旨表现的叙事过程,要看他是否能说出观众心中早已隐藏着却一直没有被捅破的东西——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全无——不光是主题,而更是完成这个主题的过程。电影史上格利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是一个好例子:主题很坏,但叙事的能力极深入观众之心。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也是一个好例子:故事并不合于历史的真实,但它的叙事使亿万观众沉醉在文本的故事之中。我们在这里不想纠缠于《英雄》编导的历史观,因为我们知道张导不是历史学家;但我们仅从文艺作品的叙事层面上分析,张导对叙事规律的不理解不掌握已经是很昭然的了。

       《英雄》的华美掩盖了一些东西,《十面埋伏》的苍白就把这些东西充分暴露出来了。那么他的下一部呢?有一有二还能有三吗?当年论争影戏美学与影像美学时是把观众排除在外的,但如果到现在还用影像美学为自己苍白的叙事打掩护,就实在太脱离时代大背景的要求了,本文开头引述网评的那段话,其中的担忧即在于此。电影的叙事学需要好好建设,需要更多的电影工作者关注它发展它,因为产业化市场化性质极为鲜明的电影目前来看是太需要它了——必须破除心中阻碍先把故事讲好的种种“埋伏”,才有可能造就出大批的、英雄级别的优秀电影艺术家来。

 

注释:

参见http://www.sina.com.cn 2005/02/12 10:10转发《中国新闻周刊》文《中国电影文化百年新生:用了100年终于走到起点》。

关于叙事模式的理论,请参看本文作者的《关于英雄叙事:在视像文本中的考察》[1008-7214200403-0048-05]、《关于爱情叙事:在视像文本中的考察》[文章编号:1008-7214200406-0013-06],分别刊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第6期。而关于“模式”的定义则在著者《电影语言:理论与技术》一书中确定为:

模式是什么?就叙事而言,是所叙之事所依据的生活逻辑——生活逻辑,是生活事件必然发生的完整过程——换句话说:是生活中被人们千百次反复重复的事件及过程;就议论而言,是所议之理从概念到判断再进而推理导出结论的认识过程;就说明而言,是所说之物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从外到内把握本质的过程。这种种过程,已经被人类反复实践了无数次,从开始接触时会产生新鲜印象直到最终会化作无意识深深潜埋在每个正常人的意识深处。当我们在构建文本或是解读文本时,这个过程已经不需要我们再去创造,只需要我们将它从记忆或无意识记忆中唤醒。从表述形式上说,它叫做模式,从意识深处的记忆说,它叫做原型( archetypes )(第六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即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