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瑞雪冰心:评论篇 |
(接上篇)
《英雄》的主旨,毫无疑问是要塑造秦始皇这样一个英雄形象,这一点从电影的标题已经显示得清清楚楚。但秦始皇是一个英雄,也应该遵循一个模式才能完成这个英雄叙事,本文因为篇幅不再展开英雄叙事的模式内涵,请参照注释②中提到的专文。我们只想来看一看《英雄》一篇采用了何种模式来搭建自己的叙事:
故事首先设定的背景是:战国后期,七雄中唯有秦国雄霸一方,准备一统天下。秦王野心,激起了各诸侯国侠士的强烈不满,纷纷伺机刺杀秦王。赵国著名刺客长空、情侣刺客残剑、飞雪三人最为秦王忌惮。秦王下令:凡能缉拿刺客长空者,可近秦王20步;击杀残剑、飞雪者,可近秦王10步,封官加帛。
故事采取了一个对话的策略:一个并不为人所知的叫“无名”的人,声称自己完成了秦王的指令,连杀了长空、残剑、飞雪,因而得到面见秦王的恩宠,当面向秦王讲述完成使命的经过。故事便在对话的过程中不断以闪回方式再现叙事内容。
无名:剑。
实情则是:无名前来与长空、残剑和飞雪商议刺秦事宜。同门师兄长空为能让无名接近秦王,在漏顶棋馆,佯败在无名剑下。
秦王:三年前,(残剑飞雪)双剑联手攻入宫中,三千铁甲竟不能挡。从此寡人将这大殿清扫一空,使刺客无法藏身!你的剑竟能快过此二人?
无名:不能。
秦王:那你如何取胜?
实情则是:无名持长空的断剑求助残剑、飞雪,残剑拒绝,更引来飞雪的不满。但无名带来长空的一句话揭开了飞雪与女仆如月间的旧怨。
无名:飞雪与臣决战时,因臣的计谋已然奏效,所以她气血攻心,方寸大乱,臣赢得丝毫不费力气。
秦王:想不到残剑飞雪如此怪异,也会被情所困。
但实情是:秦王知道残剑飞雪深明大义,猜出长空是故意求败。而后来残剑力劝无名放弃刺秦,这使无名大为不解。在无名赴秦的路上,残剑以两字相赠无名:天下;并解释说,这是他多年悟出来的道理,秦王不可杀。
秦王:长空、飞雪、残剑,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捐出自己,助你上殿十步来刺寡人,此三人能把生命托付给你,人生知己,也莫过于此了。所以,你才是最危险的刺客!
无名:残剑希望我,为了天下,放弃刺杀大王。他跟我说,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人比便不再是痛苦,赵国与秦国的仇恨,放到天下,也不再是仇恨。
残剑飞雪的结局是:积怨已深的飞雪不能理解残剑的劝阻行为。残剑为证明对飞雪的感情以及对社稷苍生的期待,死在飞雪的剑下。飞雪深为愧疚,最后双双戕身戈壁大漠,剩下痴心的女仆如月独自垂泪。
秦王:……而剑法的最高境界,则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是以大胸怀,包容一切,那便是不杀,便是和平。
无名:大王,这一剑臣必须刺。刺了这一剑,很多人都会死,而大王会活着。死去的人请大王记住,那最高的境界……
故事的结局是:无名抓住机会,飞身刺向秦王。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无名最终放弃了。无名以社稷苍生为由,要求秦王一统中国,结束经年战争和历史恩怨。秦王惊魂未定,无名死于秦兵矢如飞蝗的箭雨之中。秦王下令,厚葬无名。为了纪念死去的三位朋友,长空从此弃武。
注释:
① 参见http://www.sina.com.cn 2005/02/12 10:10转发《中国新闻周刊》文《中国电影文化百年新生:用了100年终于走到起点》。
② 关于叙事模式的理论,请参看本文作者的《关于英雄叙事:在视像文本中的考察》[1008-7214(2004)03-0048-05]、《关于爱情叙事:在视像文本中的考察》[文章编号:1008-7214(2004)
模式是什么?就叙事而言,是所叙之事所依据的生活逻辑——生活逻辑,是生活事件必然发生的完整过程——换句话说:是生活中被人们千百次反复重复的事件及过程;就议论而言,是所议之理从概念到判断再进而推理导出结论的认识过程;就说明而言,是所说之物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从外到内把握本质的过程。这种种过程,已经被人类反复实践了无数次,从开始接触时会产生新鲜印象直到最终会化作无意识深深潜埋在每个正常人的意识深处。当我们在构建文本或是解读文本时,这个过程已经不需要我们再去创造,只需要我们将它从记忆或无意识记忆中唤醒。从表述形式上说,它叫做模式,从意识深处的记忆说,它叫做原型( archetypes )(第六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