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帮助孩子揭掉身上的“三I标签”

(2009-08-04 07:40:10)
标签:

自尊男孩

女孩

田科武

王飞

杂谈

           帮助孩子揭掉身上的“三I标签”

                ——读田科武译介的《自尊男孩手册》

                                 文 / 王飞

    当家长们发现其儿子身上有“三I标签”,即孤独(isolation),不自信(insecurity),感觉自己无足轻重(insignificance)时,应该予以同样的关注。“三I标签”就像炸药,会导致危险的混合情绪产生,伤害人一辈子。

          ——题记 《自尊男孩手册》 (伊丽莎白·哈特利-布鲁尔 著   田科武 译) 

    好书的标准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也与自己的学识、修养、经历、专业有关。有意义的书更是如此。无论对个人,还是一个群体,好书而且又有意义的书却少之又少。好书而且又有意义的书,做到对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社会都具有现实的、实用的、适用的指导意义的好书更是凤毛麟角。由英国作家伊丽莎白·哈特利-布鲁尔(Elizabeth  Hartley-Brewer)写作而成的《自尊女孩手册》和《自尊男孩手册》受到家长、教师的广泛关注,被业内人士推崇为“家长和教师必读”。孩子关乎我们的未来,只有孩子的身心健康,才能成就我们这个社会的身心健康。我们的社会才能够达成真正的广泛的共识,才能够成为阳光普照的大同世界。孩子的未来决定着这个社会的未来!

    这两本书——《自尊女孩手册》、《自尊男孩手册》已经由《北京青年报》常务副主编田科武先生翻译,并在2009年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出版以来,受到许多年轻家长的推崇。也不枉田先生的一份良苦用心。很荣幸得到一本田先生寄来的《自尊男孩手册》,起因是田先生7月初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有个讲座,我本来想去参加,一,为了学习学习培养儿子的好方法;二,是为与田兄见个面。田先生却告诉我,为这个专程而来,就不值得了,我给你寄过去一本《自尊男孩手册》(他知道我的孩子是男孩,名叫子路)。他是心疼我劳车之苦,很自谦地说了以上的话。田先生很疼爱他的女儿(雨蒙),历时一年多译介此书,其爱女之心尽在其中。

   帮助孩子揭掉身上的“三I标签” 身为报社常务副主编的田先生工作之繁忙是可想而知的,在翻译其间又有很多重大事件发生,08年3月的西藏事件,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08年8月的北京奥运会……汶川地震时,他每天加班,等抗震一线发来的稿件,阅稿、审稿、签发,直忙到凌晨4、5点钟才得以回家休息。好在这两本“自尊”的每篇都不是太长,才能得以挤出时间翻译。如果换得我,也许早已前功尽弃,不了了之了。作为一个读者,一个该上小学五年级男孩子的父亲,着实为之感动。

    当家长们发现其儿子身上有“I标签三”,即孤独(isolation),不自信(insecurity),感觉自己无足轻重(insignificance)时,应该予以同样的关注。“三I标签”就像炸药,会导致危险的混合情绪产生,伤害人一辈子。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自小看到的就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连大伯、叔叔、姑姑、姨见到的都少,这样的孩子,这样环境中的孩子更容易被贴上“三I标签”。为了孩子的将来,为了家庭的将来,为了社会的将来,需要我们耐下心来帮助孩子揭掉身上的“三I标签”,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义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许多多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这个——躲也躲不掉的——现实的问题上了。孩子的情绪变化实际上就是这个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每个人都渴望成功,竭尽全力,全力以赴、不择手段,没有标准的“成功”实实在在地压在每个家人、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肩上。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个性,但在这个日趋细化,日趋合作的这个社会大背景之下,又需要强烈的共性。似乎——共性——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个性与共性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努力强调孩子的个性,却对“共性”不敢掉以丝毫的轻心。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十字路口,我们和孩子一同迷失在这个十字路口上。男孩子、女孩子需要怎样的气质,这又是一个我们无法逃避的问题。我只有一个还在上小学的儿子,我们夫妻二人希望他有个身强力壮的体魄,又希望他有爱心和决定未来成功与否的耐心,但我们确实不希望一个男孩子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犹犹豫豫,扭扭捏捏(在我看来,那一定不属于男孩子),我们希望他细心,做事不粗枝大叶,不马马虎虎,却希望他在言谈话语间不丧失“小男子汉”的气概与果断。我们的取舍,真的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而社会的取舍又在左右着我们的取舍,所以,我们更加需要平心静气地认认真真地观察一下这个社会了。奔波劳碌的人们在喘息间感叹着,忙死了。但我们并不知道在忙些什么。仿佛在瞬间我们回归到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个原始本性与原始价值观上来了。我们感叹的同时却“无情”地要求自己的孩子的将来会更加忙碌。忙碌——成了我们评价——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朋友间相互关心着对方的事业,对方大多是在苦笑,然后无奈地摇摇头,瞎忙呢!好不感慨,好不凄凉。

    成功的人总是让人羡慕。一位作家(?)曾经说过,成功?我不知道什么叫做成功。这好像是爬山,当你爬到一个你先前确定的山顶上时,才发现这个“山顶”只在大山的“脚下”,眼前有许多更高的山峰。如果继续爬下去,不知道人会不会被累死。还有,一个山顶与另一个山顶之间有着很深的山谷,想爬到另一个更高的山顶,没有很好心理素质的人,还会不会接受“下坡”的现实。当下的社会流行一句——“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笑后,才真切地知道,成功的路越来越窄,也越来越少了。在追求自己成功、高人一等的时候,我们忽略了“喘息”的作用,在喘息间静静地思考一下自己,思考一下自己的那个所谓的“追求”,审慎地思考一下“成功”的标准。我们将自己不曾实现的“理想”强加给了自己的孩子,有时不是故意的,却潜移默化的暗示给了他(她)们,却忽视孩子的身心与情绪的健康发展。

    急功近利是我们社会的普遍情绪,也是我们的弱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北大学生喊出,要想改变一个家族的历史需要三代人的努力。现在,不仅需要自己成功,还需要孩子的成功。三代人?太过遥远,也太过不切实际了。谁能够等得起呢?似乎每个人都在渴望着立竿见影。这个情绪是指导我们的行为准则,连交友都具有了功利性,以“有用、无用”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一顿饭,一杯酒都要思考着值与不值的时候,岂有不忙不累之理。当实用价值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的时候,也是“理想”、“道德”、“自尊”缺失的时候。所以,我们无权剥夺孩子的权利,但又需要我们慢下来帮助孩子确立应有的价值取向,以及个性取向。只是怀疑忙忙碌碌的我们还有没有这个资格。

    帮助孩子揭掉身上的“三I标签”《自尊男孩手册》和《自尊女孩手册》让我们反思。反思,能够让我们真真正正分辨出什么是“责任”——人本身的责任,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

    关于孩子教育、培养的问题,我们夫妻总是在争吵。在读这本《自尊男孩手册》的时候也在争吵或者说是在辩论,面红耳赤,情绪激昂。比如在关于检查作业与信任这个问题上,我老婆抱怨,老师都不给学生批改家庭作业了,都让学生相互间批改。遇到学得不牢靠的学生,再加上不认真,把错的判对了,他会以为自己做的就是对的,记住的就是这个错的解题方法,怎么办?最后无果而终。这是信任与责任之间微妙的关系。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时期,而且这个“重大的变革”在和平、安静之中进行着,每个人都有种茫然失措的切身感受。既然孩子和我们是同等的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慢下来,给予孩子相对最好的环境,辅助他们健康成长,帮助他们确立相对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他们相对良好的情绪。这不仅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法律上明文规定,义务是不能够自行放弃的。我们在更多的时候粗暴、简单地履行着义务,不仅没有耐心还缺乏认真的态度。

   这是本好书,不是读完就丢在一边的书,是要常读常看的好书。这是一本有意义的书,不仅对孩子有意,对家长、对教师、对学校、对社会都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好书。俗语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听起来竟有些自怨自艾,如果将培养孩子正确的情绪、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当作是一种不可推卸的义务责任的话,何有“可怜”之叹。

   最后,再次感谢田科武先生向中国的家长、教师译介这样的好书,同时感谢他对自己孩子以及所有孩子的爱。

                                                        2009-8-3 于京东平谷静心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