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类“后”作家与一窝小猪

(2006-03-03 11:11:39)
分类: 我想了什么事儿
看了韩寒大哥一篇写得挺来劲的写文坛的文章,颇有同感。韩大哥“阐之未尽,我有我的看法”(韩寒《杯中窥人》语)。现在有很多事情,都是被似乎很科学的方法去定义,去概括,实则是以偏“盖”全。比如对单亲家庭,比如将几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就叫“几十后”。看似分类得挺科学,其实是显示了“专家”们的无能。

记得在医院住的时候,看电视,总能看见一个台有一个专家在讲单亲家庭的孩子的问题,她总结了“单亲孩”由孤僻到犯罪到变疯的几个步骤,看得我快“变疯”了。其实现在离婚的家庭越来越多,“单亲孩”也跟着多,“单亲”实在已经不是个新鲜事了,也不是个别现象。巧的是我身边有几个朋友都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而且都特别开朗爱笑,难道他们都注定成少年犯了?

我并不是不承认会有暴力倾向的“单亲孩”,有孤僻的“单亲孩”,难道“双亲孩”就没有了?每个家庭的情况都太不一样了,孩子怎样与家长的表现有很大关系,怎能用一个结果去定义呢?这就像记者采访我时说的:“是不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注定都会有一种痛苦。”我笑着回答:“注定别人看单亲家庭的孩子都特痛苦。说单亲家庭孩子痛苦跟说90年代人都长一个模样差不多。”

同样“长一个模样”的情况又发生在“分代说”上,“80后”“90后”,总结它们的人不承认每一个个体的区别,实力,有点养小猪一窝一窝的感觉。即使批评也该针对个人,而不是打击一大片,看不起一大片,怎一个“后”字可说!

我14岁时曾写过一篇讽刺话剧《大唐读书节目访谈》,其中我提到年青的曹禺写<雷雨>、张爱玲最好的作品都写在20岁时代,还有,还有……。在后记中我写道:“郭沫若发表诗歌后可曾被归到“20”后作家一列?人们可曾质疑他是青春写作?”“既然前辈们可以这么大就用他们的作品作自己的利剑与世间不平挑战,为什么人们还要戴有色眼镜看待‘80后’那批正茁壮成长的年轻作家们?少年无辜,只怪这个世界的目光都太扭曲畸形。”当时我还没有涉身于这个漩涡。

我感到,“分代”说,有点像一场“阴谋”。有些所谓的文坛的前辈们,只有靠将后辈给分类成“长一个模样”,说他们够不了资格接班,才可以让自己稍微心安。其实,在我看来,新一代的“文学人”已经起来了,且完全够资格,倒是某些前辈该将目光放明白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