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保障房建设被作为“硬指标”下发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接过这张“令牌”,也是左右为难,忧心忡忡。近日,石家庄出台的《关于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给陷入苦恼中的政府送来了一剂“良药”,即强制没收违规建设的住宅用房,改建为保障性住房。这一良方不仅秉承了国家加强保障房建设的的宏观政策,同时也结合了石家庄自身的特点,创新性的提出来保障房建设的新举措,为全国做出了模范榜样,被称为“省内乃至全国首创新思路”。
保障房建设的“及时雨”
征地成本高、资金不足一直是政府建设保障房所面临的“瓶颈”。保障房建设不是随便拿一块地就能建设的,它所面临的是中低收入家庭,同时,还要考虑选址,交通便利等条件。再者,就是资金的问题,建保障性住房,需要政府长期地持有资金,它不像产权保障,卖掉政府就可以资金回笼,因此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两项难题。
今年中央下达给河北省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是38万套,其中,石家庄市2011年的任务为41248套,是2010年的3倍还要多。如此大的任务,又面临如此稀缺的土地、资金资源,如何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并且脱颖而出?石家庄政府没收违规住房建设的举措,就像一场“及时雨”,不仅有效的化解了政府的危机,而且高效的利用了土地,减少了住房成本,积极挖掘了保障性住房的供应能力,强化了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助保障房建设“一臂之力”,可谓是“一箭双雕”。
给房地产市场一个“下马威”
没收违规房不仅助推了保障房建设,它还对市场起到了震慑作用。一直以来,房地产市场违规频现,尤其是加大容积率、超规划施工等现象屡见不鲜,“楼超超”不断上演。而对于这些明目张胆地违规,各地大多采取补交相关款项或罚款做法,令这些违规建筑堂而皇之地变成合法建筑,如此处罚,令开发商视政策如儿戏。
此番石家庄市对房地产违规施以铁腕,一经发现违规建设,即没收充公,无异于将此毒瘤从根底上彻底割断,扼杀开发商违规的动能,对规范房地产市场起到了一个敲山震虎的效果。与此同时,把开发违规侵占的属于公众的资源,最终又把这些资源还给了公众,平息了民愤,为市场营造了一个祥和、健康的氛围。
石家庄作为违规用房转身保障房的先河,其面临的困难也将逐渐显现。但是只要将开发商违规的顽疾彻底根除,开发商违规所引发的利益链条也将被切断。政府在透明与严格的监督下,石家庄房地产市场一定会迎来一轮新的变局,成为各省效仿的“典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