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官倒”经适房,法理不容

(2008-07-11 08:50:33)
标签:

房产

    “我拿呼吸嗅到绿色,我拿心跳匍匐大地,我拿脚步丈量土地,我要像呵护眼睛那样呵护自己的居住权利。”这是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对人类享受住房成果的热切期盼,也是这位建筑师出身的诗匠在捍卫地球居住文明上的坚定态度和立场。

    然而,中国自98年开始的房改,却由于人们对市场化建设的盲目追崇、住房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以及执行者的不积极作为,使中国众多百姓“居者有其屋”的美梦化作了泡影。房地产行业日趋严重的“重市场轻保障”的发展模式,使住房保障体系回归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2008年被称作“保障性住房年”,虽然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建设面积等都较往年有明显增加, 但10年来房改过程中积淀的各种问题是能否迎刃而解?老百姓的住房难题能是否因此解决?种种难题考验着房改的顺利回归。

    十年回归,保障先行

    1998年,对中国房地产业来说,具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国政府停止了住房实物分配,打破了以“福利待遇”划分住房阶层的惯性思维,并推行了住房分配货币化,使公民依靠个人实现住房条件改善的愿望得到初步满足。可以说,没有10年的房改成果,就不可能有我们丰富多彩的居住空间;没有10年的房改成果,就不可能有在我们身边建立起的一整套新的住房市场、供应和金融体系,更不可能将公民的个人幸福指数与国家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然而,在房改初期,由于人们对市场经济热潮的不理解以及盲目追求市场利益,住房保障的重要作用渐渐淡出了人们的思想。房改十年,住房保障的制度建设滞后于其它公共领域,“市场甩掉保障远远跑在前头”的局面已成不争的事实,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也成为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民生问题。

    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保障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权利,弥补“市场和保障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政府首先应当在“战略”上将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重视起来,然后在“战术”上,从加强其建设入手,充分运用行政、税收等手段解决利益冲突、资金不足、土地紧张等问题,将“保障”这条轨建立起来。在大力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不应忽视房地产市场的完善与改革,使“保障”与“市场”的齐头并进。

    “官倒”经适房,小私心大过失

    十年房改中,由于利益冲突、资金不足、土地紧张等问题的存在,“市场”和“保障”始终无法平衡前行,尤其是在利益冲突这个问题上。

    日前,有媒体披露,由政府部门核准,由郑州啟福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经济适用房——啟福中原,存在多套房子被某些政府部门转手倒卖,从中牟利的现象。

    一直以来,经济适用房都扮演着公平房和问题房的双重角色,说它是公平房,是因为这些年它确实解决了部分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难问题。说它是问题房,是因为不管是房号被高价叫卖,还是骗购案等,都暴露出经济适用房问题多多。尽管各地政府为维护经济适用房的公平性,出台了许多预防措施,但问题始终没有“刹车”。

    回顾10年来经济适用房走过的不公之路,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都出在公权部门身上。经济适用房原本是给低收入人群盖的,可事实上却出现了闹剧,有人开着宝马住经适房,有人骑自行车倒卖经适房,甚至有些政府官员,近水楼台先得月,自己先审批给了自己一套。更有甚者,诸如郑州的公权部门,利用职权,不顾低收入人群水深火热住房困境,堂而皇之的倒卖经济适用房。可以说,公权部门的不积极作为,已经严重影响了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完善进程。

    完善住房保障,路漫漫修远兮

    住房保障不光是政府的事,还是开发商和老百姓的事。从资金层面讲,“以地生财”模式,意味着政府可以从“民生用地”上“抽血”,即将民生用地卖给开发商获得资金。而住房保障建设则要求政府向民生用房“输血”。如何把握“抽血”和“输血”的平衡,这对地方政府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另外有的地方经济适用房在实行中存在严重偏差,大量有权有势的人占据了经济适用房,使得广大老百姓十分不满。因此,解决住房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不仅是保证房地产市场持久有序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平衡社会多方利益的有力杠杆。

    首先,从解决房地产市场问题角度出发,住房保障体系的加强一定要站在市场供需的基础之上。由于房子是一种具有商品和保障双重属性的东西,因此应该在市场和政府的共同参与、相互角力下发展。就目前而言,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亟需这样一种双方互制的动态机制,以此避免出现以往的偏离行为。在房地产市场,保障对象应该是随着价格和收入对比度不断变化的,房价高了,保障的对象自然要增多,房价降了,保障的对象就应相应减少。这种动态机制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时刻平衡市场与政府的影响力。

    其次,从社会整体利益角度出发,住房保障体系的加强更应被赋予一种社会责任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虽然政府不能直接出面干预市场走势,但应注重运用特权,通过建立房地产保障基金之类的机制,不断地将房价高涨获得的超额收益转移到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上来。把以往任务式的完成转变成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通过兴建保障性住宅,扩大保障范围,化解市场矛盾,从而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平衡起来,使住房保障体系发挥出真正的效用,以此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