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追求和谐的大背景下,民意变的越发重要。特别是关乎民生大计的住房问题,更是离不开全民的支持和拥护。在一系列住房保障制度相继出台之后,实质性的操作阶段更为重要,北京两限房申购标准的广征民意也正式拉开了奥运年的住房保障建设。
“夹心层”尴尬断档,界定范围应再扩大
对于购房者翘首企盼多时的两限房来说,虽然它是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特殊商品房的身份还是决定了,它存在的意义就是解决既买不起商品房,又不符合廉租房、经适房保障条件的人群的住房问题。也就是说,原则上讲,两限房针对的就是“夹心层”。
然而,什么样的人群属于“夹心层”,这个群体又该如何界定?对于这个迟迟没有定论的问题,此次细则给出的“选项”是:家庭人口在3人及以下,家庭年收入8.8万元及以下,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5平方米及以下,家庭总资产净值57万元及以下;以及家庭人口4人及以上,家庭年收入11.6万元及以下,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5平方米及以下,家庭总资产净值76万元及以下的人群。
仔细分析一下,对于一个三口之家来说,年收入8.8万元及以下,如果按家中有一子女计算的话,夫妻二人平均每人月收入在3666.66元及以下的符合双限房申购标准。也就是说,月收入高于3600元,家庭年收入8.8万元以上的人士无论有无资产都将被排除在外。那么,那些月收入4000、5000的人怎么办?试想,在北京,谁能在月入4000-5000元,而且还要解决衣食住行、子女教育等生活支出后,再积累数百万房款去购买商品房呢?
供应对象自相矛盾,谁是谁非?
另外,征求意见稿中还规定,两限房供应对象为北京中等收入住房困难的城镇居民家庭、征地拆迁过程中涉及的农民家庭以及市政府规定的其他家庭。而对于“市政府规定的其他家庭”包括的群体,北京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解释,对符合首都产业结构的人才、北京市吸引的人才,包括为中央服务的人才,可临时调剂供应。
试问,什么样的人才是符合首都产业结构的,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被首都吸引的?这个界定不仅毫无根据可言,而且与之前所规定的北京中等收入人群互相矛盾。这种制度上的漏洞在执行过程中又如何弥补?另外,众人皆知,能够为首都产业结构以及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人才,要么是高薪引入,要么就是享受多项福利政策的人群。对于这个群体而言,完全可以考虑贷款购买商品房或二手房,而无需纳入住房保障系统。毕竟,与那些月入3600元以上、而又无保障、无资产、无福利的人群相比,他们的住房困难才是真的问题。
锦囊献计,夹心层有了面包,更要有房子!
综合而言,对于两限房申购条件的讨论核心就在于对“夹心层”人群的界定,诸如再上市、骗购等行为都是比较容易判断和达成一致的问题。而所谓的“夹心层”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地位,而变得复杂多样。因此,在针对这一人群界定时应更为谨慎、细致以及人性化。
首先,可以考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存在的现实状况而区别对待。例如,一个25岁和40多岁的人同样月收入3600元,但由于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及家庭责任不同,因此同样的收入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这一点是在界定“夹心层”人群时需要引起注意的。
其次,两限房供应对象的确定也应区别对待。如果两限房占用的是北京市人民的土地资源以及财政支出,那自然应该以保障北京中等收入人群围住。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吸纳人才”,则可以通过国家的直接扶持或间接福利支持予以保障。
因此,对于已经有了面包的“夹心层”而言,真正的保障在于切实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提供最人性化的机制和管理,将所谓的可能性降到最小,使理想中的住房保障体系早日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