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调控和市场经济的博弈
4月12日,南京房价上演了一场“两个小时竟涨1200元/平米”的闹剧,房价的非理性增长已成为市场经济环境下暴露出的严重问题。南京政府的“一房一价”制正是针对这个闹剧出台的,目的在于用明文的规定限制房价的暴涨。
面对房产市场出现的房价暴涨等不规则现象对人们生活造成的严重影响,政府从职能角度出发,采取宏观政策手段对房产市场加以调控,以此保障社会的正常秩序运行是非常有必要的。从本质上说,政府调控对于市场经济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护航师,但却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掌舵者,调控的重要性是要建立在符合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
政府对房产市场采取的措施更多的应是对交易秩序的维护,至于像价格、套型这些因素则不应过多干涉。因为,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了房价应由供需关系决定,套型则应由购房者的需求决定。政府如果对这些市场因素干涉过多的话,就会因违背市场经济本质,而使类似于 “70/90”政策或“一房一价”制这样的强制性调控措施不具现实意义,最终成为政府调控和市场经济博弈中的“畸形儿”。
从“一房一价”制中还可看到的是开发商和政府之间的微妙关系。政府对房地产开发商可以说是又爱又恨,毕竟房地产是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如果任由房价上涨又会影响到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另外,开发商对政府虽是敢怒不敢言,但也会想尽办法保护自身。虽然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重重关卡掌握在政府手中,但当政府颁布的政策和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开发商就会想破脑筋找对策。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面对开发商与政府之间的相互牵制,谁是魔,谁是道,现在还真是难见分晓。
例如,在“一房一价”制中南京政府规定普通商品住宅的利润率不得高于8%,在核准基准价的基础上,开发商最高加价幅度不得高于5%,但由于这样的利润和开发商之前20%的利润相差太大,所以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开发商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获得在逐渐缩小房屋供给量。另外,南京政府还规定在售项目房价“只准降不许涨”,面对这样的规定,开发商就通过拔高报价的手法,以获得一个高的中准价,给自己将来“低开高走”预留空间。
可见,“一房一价”制暴露的不仅是政府调控和市场经济的博弈,同时还揭示了开发商和政府在面对蜂拥而至的质疑和矛盾时“魔道难分”的微妙关系。
政府通常从稳定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在面对房产市场出现的“暴料消息”时都会有所举动。不论是N部委联查还是强制规定“一房一价”,在房产市场的潮起云涌中总有政府的“推波助澜”。针对市场中房价的非理性增长,政府从控制的角度出发颁布各项举措希望楼市有所扭转。遗憾的只是政府的每次行动似乎都是只刮风不下雨。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南京房价并未有任何起色,“一房一价”制陷入困境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除政府执行力不够之外,似乎还有一股力量在助推着房价上涨。这不是针对某一方的质疑,而是来自多方的影响最终造成了这样“屡调不降”的结果。不论是市场上旺盛的购房需求还是目前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缺陷都是这股力量的源泉。其中,开发商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通常,开发商在制定房价时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成本核算法即通过计算成本加上利润核算得出最终的市场价格,另一种是对比核算法即通过和同地区内同质楼盘的价格对比得出最终的市场价格。
可见,政府和开发商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对房价有所影响,“一房一价”制正预示着房价控制权的争夺战将拉开序幕。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类似于“一房一价”制这样强制控制房价的方法曾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只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局部的南京楼市已然陷入僵局,这大范围的推广看来是要推迟延后。
可以预见,针对房价的“拔河战”从本质上说虽并未真正开始,来自双方的较量还在酝酿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这场比赛开幕,房价一定会有新情况出现,楼市又会迎来一次“几家欢喜几家愁”的重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