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建房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探讨。从2003年于凌罡提出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后,便开始有很多追随者,一些人认为这有利于打破行业垄断,抑制房屋价格虚高,稳定房地产市场。
但是,从可实际操作性来看,合作建房不过是乌托邦而已。因为开发建房并非拿地、盖房这么简单,它是一个流程复杂、专业性强、规模化程度高的市场。所以,从实际操作层面看,合作建房如此难产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合作建房有法律支撑吗?
合作建房在理论上是合法的,但个人合作建房实质上就是组建一个不以赢利为目的的项目公司进行房地产开发,因此也要涉及到房地产开发方面和企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合作建房很容易衍变成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而且,只要合作建房采用有限责任制的公司,就意味着集资的人都是股东,一旦发生纠纷,对于集资者的利益保护很难达到平衡。
合作建房土地从何而来?
合作建房没有土地也是没用的,但是以什么名义来去拿地呢?如果以个人名义的话,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但是如果以集资后成立的股份公司来进行拍得土地,建好房子后再分房,那与开发商的行为基本没区别。
合作建房能够节省成本吗?
按合作建房者所说,可以节省开发商的利润和营销两大部分的成本。但是,影响房价最大的土地成本降不了,房价能低多少?而且,一般的开发企业都有相对稳定的合作单位,在设计、采购、施工等环节上比合作建房的人要有经验,合作建房者的这些环节一样要通过市场,同样要付出成本。而且,合作建房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劳动都不要报酬,还要聘请一些专业的人才和管理人才,如果没有这些中流砥柱的帮忙,合作建房的风险更大,这些人才的聘用一样是要付出成本的。
让我们来给合作建房者算一笔账:如果是建多层,按照合作建房刚开始的50位参与者计算,至少需要3亩地。3亩地等于2000平方米,按照容积率为2.5计算,可建房面积为5000平方米,分配到50位成员头上,平均每户100平方米。
拍卖价格加上土地契税等在内的总地价约为1764万元,按照地价占建房成本45%左右计算,估计需要3920万元的总成本;一个房产项目广告费、财务费用等约占10%,当然合作建房可以刨去这部分费用,那么成本约可以降到3528万元。这个成本分摊到50户人家,每户为70万元,按照平均每户100平方米计算,均价为7000元每平方米左右。
合作建房银行会贷款吗?
别说合作建房者了,目前的中小开发商都随时有可能没市场淘汰,就是因为资金链受到政策的约束。北京银监会叫停了未封顶不发放个人按揭,今后的资金问题成为了中小开发商所面临的巨大考验,这是政府为了降低金融风险所采取的措施。
合作建房也一样需要银行的贷款,银行贷款需要考虑如股东的身份、股东本身的资金实力、项目的可行性以及还贷能力等诸多条件,银行会贷款给合作建房者吗?如果合作建房者没有巨额的资金支撑,很容易导致烂尾楼的出现。
合作建房的质量谁来保证?
合作建房不仅涉及到前期资金募集的有效监控问题,万一发生卷款逃跑事件,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工程质量谁来保证?这些风险真的发生的时候,合作建房的组织者还会不会站在百姓的立场上?
这么多的现实问题摆在面前,合作建房在没有一个系统的严格标准和管理监督机制出现前,只能是一些人的梦而已了。而且,一些加入到合作建房行列里的人,也是为了投资。在这里我想说一句,一切市场行为都是在游戏规则下来运作的,单纯的宣扬一种理想的真空环境,恐怕不够现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