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房价在宏观调控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抑制,今年第三季度新建商品期房交易市场价格,北京普宅期房预售成交均价为7825元/平方米,在年初基础上上涨近1000元/平方米。为什么这么多政策出台后,“国六条”依然重蹈了“国八条”的覆辙呢?难道房价真的是不降的神话吗?
政策未攻其要害 难以震撼房价
从去年的“国八条”到今年的“国六条”,中央政府从土地到金融,打出一套组合拳,但房价却未见下降。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政策虽多却并未有攻其要害的,都只是写治标不治本的“周边政策”而已,效果自然不好。
“限制土地供给”,听起来是给开发商戴紧箍咒,结果成了开发商涨房价的最大借口。不可否认,地价是商品房成本的基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决定部分,地价拉动房价。按经济学原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地价的高低本应该按土地供求量多少而决定。可现在,地方政府是土地资源的实际控制者,地价的高低实际上被控制于地方政府的手里。地方政府使当地GDP指数快速增长,把地价抬高也属常理之中。
所以,若真想让房价下降其实并不难,主要看地方政府让不让利于民。对于土地,不但不能控制供应,反而应该加大。土地供应量的增加,可以快速的加大房屋供应量。这对于缓解供需矛盾是非常有效果的,当供求基本平衡的时候,就会减少炒作的成分,价格也便会理性回落。但目前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但不让利于民,反而变相的抵制调控政策的落实,导致中央政策的效果大大折扣。而此过程,中央政府也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是助长了地方政府的抵制心态。这种现象让购房者对政策失去信心,加之开发商涨价的压力,购房者不得不早出手,降房价也只能是停留在口号上了。
控制房价不如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在中国的楼市价格上涨,是因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拉动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增大,并且人民对商品房质量的提高,使得开发商非常乐意建造高档和大户型的房子,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迎合了购房者的心理。这个过程其实并没有错,这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变化,人们有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的权利,而开发商追求利益最大化也实属应该。但最重要的是遗漏了如何去照顾那些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也就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保守的估计,在20年内要有五亿农村人口城市化。按每四人住一套房子计算,20年内要有上亿套房子的供应需求。在这强大的需求量的支持下,增加小户型和低档房的供应量,虽说会有一定的作用,但商品房的价格还是很难被抑制的。当务之急,是应该完善住房保障系统。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任何一个文明的国家都不能剥夺公民的住房权利。中国也是如此,解决全民住房问题不能让市场化经济太彻底,政府必须是先保证了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后,再谈市场化,单纯的控制房价是不能解决住房问题的。所以,建立和完善良好的住房保障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是要把它提高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上来认识。只有大多数人的住房问题解决了,才能保证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才能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