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中秋的旧文:《月亮的味道》

(2014-09-11 03:28:53)
标签:

中秋

杂谈

 

关于中秋的旧文:《月亮的味道》

 

前言:这是是我2006年中秋过后给一家网站的专栏写的旧文。也就是在写完这篇之后,厌倦了论坛和专栏的我,正式写了第一篇博客。那时候以为博客就象日记本,是个“自己说话给自己听”的地方。光阴似水,一转眼8年过去了,博客已成昨日黄花,又快成了“自己说话给自己听”的地方了;我在博客上认识的一群小丫头,都纷纷为人妻母或者即将为人妻母了,而文章中一直期盼我能够回家过中秋的母亲,终于没能等到成年之后的我跟她过一次中秋就永远离去了。八年前自以为已经历了人生,写了那么大堆感慨, 前夜独立湖畔月下的时候才明白,能说得出来的感慨都没什么好感慨的。

 

================================分割线, 以下为旧文正文=======================================

 

双节长假一过,好友们在网上里一碰头,打招呼的方式都是:“中秋节有月饼吃么?”有的,节前几天专门到米兰“唐人街”买的,莲蓉的,蛋黄的,豆沙的,温州出品。味道虽和广州香港的大酒楼精制的月饼不可同日而语,但也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月饼了。

 

中国的传统食品里,好像没有什么象月饼那样和一个节日的联系那么紧密。 虽然 正月十五要吃元宵,端午节要吃粽子,但在一年四季任何日子里,你要把元宵和粽子当作早餐或者点心,也没人觉得奇怪;但你若在严冬或者酷暑时分津津有味地吃起了月饼,多半会招来旁观者诧异的目光吧。

 

为什么月饼的身份如此特殊,我没有考证过。我想,大概是因为月饼尤其是广式月饼的制作工艺远比元宵粽子复杂,用料也更为“贵重”,一般家庭都没有自制这种饼的能力,在整个社会生活水平偏低的年代,把它当做日常点心来吃显得过于奢侈吧, 于是这种饼子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月”饼,它的形象便与一年中最圆最亮的月亮联系在一起了。

 

与如今的孩子不同,我童年的最初岁月里既不知月饼也不知中秋为何物。那是文革的末期,连春节都“革命化”了,中秋这种带着浓重“四旧”色彩的传统节日更是早已被冷落。何况,那时连大米食用油白糖等基本主副食品都要凭票购买,哪里还有富余的面粉糖果来制作月饼呢。七十年代的晚期,家里第一次过起了中秋节,晚饭之后,一家人坐在阳台上,妈妈泡了茶,端出三四个月饼。哥哥仔细端详那焦黄而略带光泽的表面上大同小异的花纹,念道:“五仁,叉烧,莲蓉,双黄。”爸爸用一把水果刀很仔细地把每块月饼一分为四,一家四口每人每种风味各取一小块。分配方式的仪式感大大提升了我对这种新鲜食品的期望值。 爱好甜食的哥哥说莲蓉应该很好吃;而我一向不爱甜味,又因为那时候家里每天荤菜的供应量基本只起到吊人味口的作用,所以我对叉烧和双黄满怀期望。事实上那蛋黄很硬,而所谓的叉烧只是一些指甲盖大小的碎末,混在各种乱七八糟的果仁和砂糖的“混凝土”里, 舌头要辨别出叉烧味道简直有点大海捞针的意思。 不知道是因为那年头食品厂多年不加工月饼导致手艺生疏呢,还为了满足当时人们普遍寡淡无味的嘴巴而有意为之, 所有的月饼都很甜很油, 尤其是那种叫做“五仁”的月饼, 各种高含油的果仁和拌了猪油的砂糖搅在一起,越嚼越油。

 

总之, 我对月饼的第一印象很不好。 不喜欢月饼, 却喜欢中秋节。 月色如水的夜晚, 一家人围坐在阳台上, 喝喝茶, 聊聊天, 煞有介事地“赏月”, 感觉挺风雅也挺浪漫。 更大一点, 开始有了自己的朋友和梦想,不再甘心呆在家里那小小的阳台仰望月亮了。每到中秋,便怀揣一块月饼和同学聚会月下。 那时候, 中秋本身的内涵于我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 从来没有离开过家, 怎么知道“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的滋味;从来不曾颠簸漂泊过, 又怎么能体会“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心境;从来也不曾失意孤独过, 更不懂为什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了。 说来好笑, 我少年时印象最深的一个中秋夜, 居然是和中学同学坐在某大学的草坪上, 听到远远传来的萨拉萨蒂的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 那旋律在皎洁的月色里仿佛格外哀婉凄凉, 让我凭空为那异国的浪人伤感起来。 那时候, 我真是既不懂月饼,也不懂中秋。

 

某年8月底离家上大学,10月中便是独自在外过的第一个中秋。 中秋节前几天, 就收到妈妈寄来月饼一盒。 那时从桂林寄包裹到南京要两周时间,想来妈妈在我离家还没有多少日子就想着要给我寄月饼了。 依旧是不爱吃的。 妈妈来信问月饼的味道怎样,答不知道, 都分给宿舍的同学吃了;又说以后不必再寄月饼了, 明知道我一向不爱吃甜食。妈妈回信说,她知道我不喜欢吃甜的,想我离家远了,学校里平时没什么好吃的,或许就会喜欢了呢。 我没心没肺地答复,学校里伙食的确不好,不过月饼还是不爱吃。 还是不懂中秋, 也不懂月饼。

 

有些事情是不可预料的, 就像我当初不曾想到十八岁之后, 至今也不曾再见故乡的中秋月色。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开始怀念童年时一家人围坐在阳台上分月饼的夜晚, 怀念那被一分为四了的月饼。 在南京的时候单位福利不错, 中秋节人手一盒香港大酒楼出品的月饼,金红色表皮上的花纹玲珑浮凸,一口咬下去,皮薄而酥软, 馅滋润柔软细腻,甜得绵长咸得鲜香而且清爽不腻, 一向对月饼不感冒的我居然人独吞了那四块月饼。才知道不是月饼不好吃, 是我没吃到过好月饼。 打电话回家, 大张旗鼓地描述港产月饼的美味,同时暗自后悔没有寄两块回家给他们尝尝, 妈妈只是笑笑说,桂林也早有正宗的广式月饼, 味道比我小时候吃到的好多了。 “什么时候你回来过中秋节, 就知道了。”妈妈说。

 

出国之后,每年中秋写家信, 照例是告诉家人吃过月饼了, 中国店里买的。 其实本小城的中国店规模小到从来没有月饼,常常会因为懒得往大城市里跑而过没有月饼的中秋。 不管有没有月饼,却从来没有忘记过中秋。 每年那此时,总到湖上去看月亮。 他乡月亦圆, 他乡皓月下的山河亦美如梦幻, 却常常是在体味“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的况味了。

 

有年中秋来得早,8月底在国内度完暑假准备返回欧洲时, 生意上的朋友已经张罗着要送我月饼了。 跟着他在大商场里转, 花样繁多的月饼看得我目瞪口呆。 那些包装繁复精美到奢华的月饼都是我从前不曾见过的,搭配了昂贵礼品的月饼更是我原来闻所未闻的。这样盛装的月饼, 反而让我觉得很陌生很突兀,和我记忆里的中秋格格不入。 一再拒绝了朋友对那些价值数百的月饼的选择,拿了一盒价格刚刚过一百多的,已觉太奢华。又过两年,有国内同事正赶上中秋节在欧洲出差,吃罢意大利海鲜面之后, 我自以为隆重地端出了当晚的重头戏――月饼。不料大家反应平淡, 说这东西高糖粉高热量, 还是少吃为佳。 在我的一再动员之下, 才每人拿起四分之一块――就像我童年时那样,只是此时吃四分一的原由和二三十年前大相径庭了。同事们出差几日便回家,中秋不中秋的,他们仿佛并不太介意。

 

今年中秋前不断听到国内朋友抱怨说家里月饼太多,不得不天天当成早饭来吃了。 当月饼多得成了负担,不得不沐雨着朝阳而不是月光吃月饼的时候,不知道有几个人还能尝得出月饼的味道, 尝得出中秋的味道。 不知道是不是也会有人和我一样,怀念多年前那些一家人分食同一块月饼的中秋。

 

 

================================分割线,下面是2010年9月23日,科莫湖上的月亮=====================



         关于中秋的旧文:《月亮的味道》

=====================这是2011年9月13日,科莫湖上的月亮==================================

           关于中秋的旧文:《月亮的味道》


========================2013年9月19日中秋节,我没有拍月亮==============================

 

=========================下面是今年中秋节科莫湖上的月亮和月光=========================关于中秋的旧文:《月亮的味道》

关于中秋的旧文:《月亮的味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