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煮酒论英雄”看三国智慧 (六)
(2012-08-02 15:19:43)
标签:
三国刘备曹操煮酒论英雄争夺天下杂谈 |
分类: 杂谈 |
由“煮酒论英雄”看三国智慧
(六)回到煮酒论英雄
退回煮酒论英雄的那个时点上,“名微而众寡”的曹丞相与他自称并不看好的四世三公的袁氏兄弟,甚至是刘表、刘璋相比,可以讲出身、社会地位、人脉资源都相去甚远,唯一的优势就只是手里有一个汉献帝。但你要注意,这个汉献帝的合法地位能否被大众接受是存在问题的,首先他是逆贼董卓废了汉少帝所立,最要命的是,当时曹操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袁绍,一直以来,就是在承认汉献帝与不承认汉献帝之间徘徊。一旦要是与曹操闹翻了,随时可能立出一个新君来。而当时,黄巾四起,天下大乱,群雄分立,少帝被废后不久,被董卓所杀,此时最有实力再行废立之事的,却恰恰是这位四世三公的袁本初! 而且袁绍另立新君,并不是完全没有考虑过。
“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三国志》)
袁绍也真就没给面子,于是闹翻了,单骑出奔,很快就凭他四世三公的号召力,聚起人马,获得了大块儿地盘儿。
到了各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袁绍更是成了当然的盟主,期间便曾动过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的念头,由于袁术、曹操等人的坚决反对(当然要反对了),才暂时作罢。
后来董卓派人给袁绍送去过汉献帝的诏书,袁绍竟然干脆让人把使者杀了。
所以再后来,汉献帝从董卓那儿逃出来,虽然最有迎驾条件的,正是袁绍,但袁绍很犹豫。袁绍犹豫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此前,这么没有给这位皇帝面子,现在想不好,要不要承认这个由逆贼董卓立的皇帝。他的犹豫,正是因为他有另立的实力。然而正如曹操所说,此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自立是死路一条。所以,要么另立,要么迎立,这样的“大事”,哪里容得你反复犹豫?想吃,又怕烫?
结果让曹操占了这个先。曹操之所以毫不犹豫,而是主动抢汉献帝过来,也正是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没有废立之能,如果你曹操立,袁绍便不会再犹豫。
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加封袁绍为邺侯,袁绍还是没有接受。可以这样讲,暂时没有再提另立新君,只是看在与你曹操过去的情份上,至于将来撕破脸,之后,会怎样?曹操心里会不清楚吗?而一旦袁绍另立新君,以其四世三公的号召力,逆贼董卓所立,曹操为实际控制人的汉献帝的公信力,立刻就会受到挑战。一旦曹操手中的这张“王牌”大为贬值,曹操与袁绍间的实力差距,就会一下子被拉大。更有甚者,万一搞得天下诸侯,一人手里有一个皇帝,还能留给你“名微而众寡”的曹孟德,多少市场份额呢?
而刘皇叔无论将来怎么“英雄”,他至少会知道,他的这个“皇叔”本源在哪里,汉献帝存在一天,他就得全力维护,所以天下绝不会动另立念头的,只有这位刘皇叔。而维护了汉献帝,必然也就被动地起到了维护汉献帝“实际控制人”曹丞相的作用。甚至曹丞相有失,刘皇叔地位便可能不保。因此曹操、刘备心里都清楚,没有了汉献帝这块金字招牌,天下单靠自己打?自己便优势全无了。从这个角度讲,刘备与曹操仍旧是“自己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这一点,从华容道上刘备的处理来看,他也是心知肚明的。(当然主流仍旧可以讲,是“碰巧”,“碰巧”刘备派去截杀曹贼的,正是那个义薄云天的关羽,于是,曹操侥幸得脱。应该说刘备的“英雄”主要体现在识人上,平生极少看错人,而对那个接触不多的马谡的几句简短评价,足以看出此人识人的眼是多么的“毒”,如何会偏偏看错自己结拜的二弟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曹丞相完了,刘备的这个皇叔,还值几个钱呢?)
回过头来,再看,曹操的青梅煮酒之言, 尽管他可能的确很赏识刘备,尽管他可能觉得刘备是个“英雄”,但他真正害怕的,却正是那位“非英雄”的袁本初! 如果让曹操选择竞争对手,他宁可选刘备,也决不愿意选择处处都可以压曹操一头的袁绍! 这就是真相。这可能也得算是曹操“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吧?所以他才会不遗余力地炒作“刘英雄”,当发现“刘英雄”很有点在许都养老的架势时,没别的,先是借喝酒吓你一下,然后派你带兵出去,之后把你的后路断了。而刘备此时还做着在徐州当他的皇叔的白日梦,结果曹操放下手里的所有工作,一个照面儿,就把刘备赶到袁绍那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