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煮酒论英雄”看三国智慧  (七)

(2012-08-02 15:36:42)
标签:

三国

刘备

曹操

煮酒论英雄

争夺天下

杂谈

由“煮酒论英雄”看三国智慧

(七)刘备对袁绍等诸侯的打击

 

为什么非要急着把刘皇叔赶到袁绍那去?因为这个时候,曹操急需这样一个人加入到游戏中来了。这个人与自己相比,存在明显劣势,甚至比自己的劣势(出身不好)还要劣很多,最好是个卖草鞋的出身;但他最好与袁本初等高高在上的世家子弟相比,又有极大的优势,比如说是帝室之胄(袁绍吃这套),最好是个皇叔。而曹操之所以很卖力气地炒作刘皇叔的“英雄范儿”,原因就更简单了。皇叔是汉献帝的“衍生品”,没有汉献帝,哪里来的“皇叔”之说?而那个年头,皇帝谁都可以立,属无序竞争,但是汉献帝的衍生品,曹丞相是有垄断能力的。特别是那个所谓的“衣带诏”,后来被炒作得什么似的,怎么就没人想一想,那个时候,献帝诏书的发行权都在曹操手中,曹丞相只要打开印刷机,想印多少,印什么内容,有人想要,可以按批发价给你!

 

所以说,炒作刘皇叔,炒作衣带诏,就是炒作汉献帝。袁绍只要是沿着敌人和敌人便是朋友这样常人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就一定会中计。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曹操决定亲自东征刘备,虽然曹军中将领都认为袁绍才是大敌,但曹操却觉得刘备是人杰,必要先行讨伐,刘备战败,北投袁绍。

 

其实诸将哪里知道,正是因为袁绍才是大敌,所以必需要先讨伐刘备。只有刘备投靠了袁绍,曹操才可能打败袁绍。

 

据易中天讲,刘备当时想都没想过曹操在这个时候,怎么会有工夫跑过来打他,这也太看得起他刘玄德了?手下人来报说是曹操来了,刘备说,“不可能,这时候,只有袁绍才会被曹操放在眼里,他哪里会看得上我?”,可是远远儿地看到曹操的旌旗,别说打,连家都没顾上回,家小都不要了,这位“人杰”就直接从后门儿跑了。

 

在这个环节上,可以说袁绍没有借机攻打曹操,是无能的表现,但站在袁绍的立场上,以常人的观点,他也的确是想不明白,这个跟自己从小儿玩到大的曹阿瞒,如何竟然会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刻,将自己置之不理,而去打那个“刘皇叔”?莫非这个“刘皇叔”真的如此了得?还是曹阿瞒设的什么圈套骗我去进攻?

 

结果刘备战败,投奔袁绍。袁绍果然中计,出城200里相迎,这和讨董卓时的态度对比,已经是一天一地了,除了因为刘备此时头上多了一块“大汉皇叔”的金字招牌外,他已经被曹操将其炒作为“刘英雄”了。而放着另立新君的实力犹豫不决,一会儿想着捡袁术送来的便宜皇帝,这会儿却又去捡这个送上门来的“皇叔”、“衣带诏”,这就是曹操所说的,“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因为你只要是承认了刘皇叔,承认了玉带诏,便等于是承认了汉献帝。于是刘皇叔被炒得越高,汉献帝就越值钱;汉献帝越值钱,作为汉献帝“实际控制人”的曹丞相的地位也就越高,你袁绍就越不值钱。 而卖草鞋出身的皇叔是对出身不好的丞相最好的“分谤”,敌对阵营中再有人说起“出身”问题,便要投鼠忌器,于是,“英雄不问出身”,便很容易,达成共识。谁会吃亏呢?当然仍旧是四世三公的袁本初。相反,如果把刘备留在曹操身边,只会引来“蛇鼠一窝”考评。既然留在身边看起来很可能会是“蛇”,放出去,却很象是件“器”,可以为曹丞相这只“过街老鼠”抵挡无数枪林弹雨,那当然应该放他出去。

 

更何况,这样做的直接后果,便是使刘备分化了袁绍的支持者,并使得袁绍出师无名了。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文》或许有些文学价值,但写来写去,无非是说曹操出身低下,且品行不端,但无论曹操出身多么低下,品行如何不端,只要坐实了汉献帝的合法地位,曹操的“大汉丞相”就是合法的,你袁绍所攻击的,就是王师、就是大汉的王权,就是你袁绍以下犯上。大汉朝毕竟百足之虫,坐实这一点,袁绍便已经输了!

 

如果用现代营销眼光去看这个问题,当时的市场可以分为汉献帝的支持者与反对者(以袁绍为代表的各路诸侯势力);而汉献帝的支持者中,又可以分为支持曹丞相的与反对曹丞相的;以袁绍为代表的汉献帝的反对者都是曹丞相的竞争对手,其实力远非许都的势力范围可比。许都的护城河不可谓不深,但支持汉献帝的曹派,只要是离了许都 ,天下之大,便再无立锥之地。以曹丞相当时的“奸名”远播,无论他是对,是错,天下人,都会争相群起而攻之。显然曹丞相离垄断市场,相去甚远。相反, 支持汉献帝的非曹派则有所不同。以刘皇叔为例,如果放在曹丞相身边,则很有可能成为曹丞相的反对者,而应当被消灭;相反,如果把他放出许都,然后大张旗鼓地吹捧他,那些看广告选择立场的人,就会转入刘皇叔的支持阵营,这必然会有力地起到分化汉献帝反对者的作用,拓展汉献帝支持者的市场份额,从而削弱各路诸侯的势力。而天下之人,一旦从抵触与抗拒汉献帝的立场上转变过来,则仍旧会分化为曹丞相的反对者与支持者。即使这部分市场,最终大部分演变为了刘皇叔的支持者,只有少部分变了曹丞相的支持者,曹丞相与刘皇叔一样,也都是赢家。市场格局也会由“宦官之后”与“四世三公”的PK,演变为“汉献帝实际控制人”与“汉献帝皇叔”之间的PK 显然,尽管刘备看似是凭空获得了戏码,捡了一个大便宜,但曹操也由劣势,转为了优势。至于袁绍,却已经出局了。而其它诸侯,再没有人敢于再起另立新君之议。对曹操而言,这个利益,又哪里是收刘备一员大将,或收回“皇叔”称号比得了的呢?

 

于是,原本属于各路诸侯的市场份额,最终被曹操、刘备所瓜分。曹丞相,何乐而不为呢?如果看到别人占了便宜,便认为是自己吃了亏,那也就没有资格称为“乱世之奸雄了”。如果曹操“据理力争”,想让汉献帝废去刘备的皇叔之尊,那岂不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件事?一纸诏书,告知天下即可。合理、合法,刘皇叔想投诉,都没地儿去。曹操为什么没有那么做呢?显然,如果所谓据“理”力争来的,不是“利益”,曹丞相,是没有兴趣的。

 

然而,正是曹操的这一决策,使刘备的命运,由此而巨大改变。正是刘备成为皇叔的那时起,他自己或许还并不知道,他就已经不可能以曹操手下大将的身份参与这场游戏了,接下来,他所唯一能做的,就是成为汉献帝的义务广告宣传员,去渡过他与曹丞相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生涯。从事后来看,刘备确实没有让曹丞相失望,这位刘皇叔的“造势”能力,远非曹操可比,迅速便粉丝如云,各地方势力的支持者,纷纷在这位皇叔的感召下,加入支持献帝的行列,于是,袁绍、刘表、刘璋、张鲁等,先后土崩瓦解。至于说到刘皇叔对曹操的竞争力?象刘备那个规格的皇叔,一个下午曹操就能封出几十个来。据说中山靖王光儿子就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大汉朝最不缺的就是“中山靖王之后”。点石成金是曹丞相的专利,只点一个,是怕点多了,贬值,而不是缺少“石头”。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与曹操间的竞争是有限的(在华容道甚至还放了曹操一马),但他对各诸侯势力的杀伤力,却是巨大的。

 

在这个环节中,曹操与刘备,都是胜出者。至于谁会是最终的胜利者?那就只能取决于下一代的教育了。这,就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范畴了。(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