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船凶灵长鳍鲨

标签:
鲨鱼 |
分类: 杂志内容 |
撰文:格伦·霍奇斯 Glenn Hodges
摄影:布赖恩·斯凯利 Brian Skerry
翻译:朵朵
电影制作人乔·罗梅罗在卡特岛附近捕捉到一个长鳍真鲨的近镜头。这一物种作为贪得无厌的杀手的恶名被过度夸大了,但潜水员仍需保持警惕。鲨鱼并不害怕与人亲近,它们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来个快速的撞击。
1971年纪录片《血海食人鲨》在美国影院引起巨大反响,剧中大白鲨冲撞潜水吊笼的镜头立即成为了标志性的画面。但在45年后的今天再看,这部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长镜头:一群长鳍真鲨在距离南非海岸线150公里的海中争食一具鲸鱼尸体。
它之所以称得上是令人惊奇的一幕,有两个原因:首先,潜水员离开了潜水吊笼的保护在海水中拍摄鲨鱼,据信这是人类首次在进食的鲨鱼群中尝试这种做法。其次,因为这一幕场景可能永远无法复制——这就像是最后一张北美野牛群浩浩荡荡穿越北美大平原的照片的海洋版本。“你无法数清有多少鲨鱼,太多了。”其中一位叫瓦莱丽·泰勒的潜水员说,“这种事情不会再次发生——你的有生之年是不会看到了。也许有人能遇上,但我表示怀疑。”
长鳍真鲨一度被认为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远洋鲨鱼。1969年出版的一本名叫《鲨鱼自然史》的权威著作甚至将它们描述为“或许是地球表面数量最为丰富的大型动物——‘大型’是指体重超过100磅(45公斤)”。过去它们以喜欢围攻沉船和渔船著称,如今却由于商业捕捞和鱼翅贸易几近消失——这种状况竟然几乎不曾得到科学界关注,公众的关心就更是少之又少。
“我们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毁灭了这一物种。”研究这种鲨鱼的少数科学家之一德米安·查普曼表示,“当我提到’长鳍真鲨’,许多人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如果你看过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就会对长鳍真鲨有些许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型巡洋舰被日本潜艇击沉,而在围攻遇难船员的鲨鱼中它们可能占了大多数——昆特船长作为沉船幸存者的自述独白,令这起事件在近几代美国人中恶名昭著。要用语言形容昆特的讲话造成的寒蝉效应很难——让我们简单地说,其中充满了尖叫和血腥——但最后一句话起到了总结作用:“1100人落入水中,316人得以逃生,剩下的都归了鲨鱼。”
昆特的故事问题在于,尽管它或多或少地陈述了事实,却非常严重地扭曲了水手的经历。故事的以下部分是真实的: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近1200名船员当中,约900人活着落水,接下来的五天当中,大部分人遭受了地狱般的折磨,有317人最终幸存。海里确实有鲨鱼——很多——还发生了可怕的鲨鱼袭击。
长鳍真鲨长着翼状的胸鳍,天生擅长在广阔的远洋中畅游,搜寻猎物。当它发现可能成为食物的目标时,就会不厌其烦地反复查看。
如今能同时见到两只长鳍真鲨已经不容易了,但在50年前,一群长鳍真鲨的数量可达数百只。尽管群鲨吃人的传说言过其实,但它们确实曾因围攻沉船的幸存者而恶名昭著。
一只有卫星定位及身份标签的长鳍真鲨在巴哈马群岛的卡特岛附近游弋,这里是此种鲨鱼最后一处可靠的观察区域。这项为长鳍真鲨佩戴标签加以追踪的研究开始前,科学家对这一物种知之甚少。
长鳍真鲨和领航鱼共享水域,但鲨鱼和人类的关系却陷入困境。商业捕鱼让这种曾经无处不在的物种数量大幅减少。
(预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6年8月号)
前一篇:枯竭的含水层
后一篇:花山岩画 骆越文明的史诗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