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岩画 骆越文明的史诗图卷

标签:
岩画文化 |
撰文:朱千华
摄影:杨昶
随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花山岩画为世人所知,当地已积极准备开发旅游,岩画石壁下修建了游廊,明江里也开始有了游船。
群山静默。这里原是一片人迹罕至、荒草萋萋的山野台地。灌木丛中,一条宁静河道逶迤远去,当地人谓之明江。除沿江几棵百年古榕和高大挺拔的木棉,四周十分空旷。
2009年12月8日,一场祭山活动正在这里举行,与以往不同的是,参加祭山的有历史学家、地质学家、环境专家,还有文物保护学、化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当然也有官员。一位官员宣读祭文后,集体向明江对岸那座山峰深深躹躬——祭山,是当地壮族人的传统仪式。这是发生在广西西南崇左市宁明县明江河畔的一幕情景。明江对岸的那座山峰并不很高,海拔345米,但自古以来,壮族人一直视之为神山,当地村民称之为“岜莱”,此为壮语发音,“岜”是指山,“莱”是花花绿绿,岜莱译为汉文,即为花山。从远处看,花山与其他群山并无异样,整个崇左地区都是这样的喀斯特地貌,花山只是明江沿岸无数峰林中的一座。花山壁画就出现在这片临江山峰的断岩上。这是目前全世界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代岩画之一,被《剑桥插图史前艺术史》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岩石艺术画板”。
2016年5月20日,宁明县文联主席、原花山景区管理处主任吴能贞带领我们来到这里。我们首先站在壁画对岸的台地上放目远眺。老吴介绍花山附近的地理环境:由南向北包括珠山、龙峡山等几座小山头,而我们脚下的这块台地,如同天然形成的舞台,与花山岩画遥相对应,台地四周有流入明江的小溪环绕,台地西南则是缠绵不绝的喀斯特群山。
“很久以前,这块台地附近有一座村庄,村名叫做岜耀村。”老吴介绍说,在花山附近基本上都是壮族村寨。岜耀的意思是“草药之山”。壮族人每年都会在“三月三骆越王节”跳舞、祭山、对歌,俗称赶歌圩。以前,岜耀村人祭祀跳舞都是赤脚,地上的尖石碎片最容易划破脚底,但他们发现在花山对面的这块台地上跳舞,即使跳上三天三夜,脚上所有伤口不但不再流血,而且创伤能够很快痊愈。岜耀村人相信,如此神奇的台地,一定是对岸的花山之神暗中保佑。
调查发现,这片台地长着茂盛的草珊瑚,这是一种民间常用草药,能消肿止痛、抗菌消炎,对跌打损伤、创口感染等具有很好的疗效。但岜耀村的人们仍坚信花山之神的存在,每年三月三都会在这里举行祭山活动。他们的舞蹈与花山壁画上的动作几乎一样。
我一直很好奇花山壁画是如何发现的。老吴说,这事说起来也很传奇。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有个画家来宁明县的左江边采风,与村民聊天,问:“你们真见过作法的放蛊婆吗?”有人说:“有啊,你有空到花山那边看看,崖壁上全是鬼影,一到晚上,就会跳舞,我亲眼所见。”一天晚上画家借着月光,坐着小木船沿明江来到花山脚下,一抬头,果然见无数鬼影在崖壁上跳舞。荒山野水,渺无人迹,画家吓得魂飞魄散,命船家立即掉头狼狈而逃。
消息传得很快,“花山鬼影”越传越奇。为打消群众疑虑,宁明县政府相关部门调查后向外宣布:广西宁明花山发现了大规模的壁画。所谓鬼影,不过是晚上月光下风吹叶动,加上木舟摇晃,产生错觉:动的是树叶,而不是壁画。
花山岩画多蛙形人像,有专家认为左江流域是南方稻作文化的发源地,花山岩画所表现的内容,是对于蛙神的祭拜。北京大学考古系通过碳14测定岩画年代为公元前420年至公元165年左右,即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
花山有岩画的崖壁宽220米,高45米,壁画中共描绘有人物1900多个,另有众多的动物、
铜鼓(或铜锣)、环首刀等图形。其中人像高者 达2.4米,小的只有0.3米,多数在0.6米至1.5 米之间。
(预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6年8月号)
前一篇:沉船凶灵长鳍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