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归野去

分类: 杂志内容 |
撰文:珍妮弗·S. 霍兰德 Jennifer S. Holland
摄影:阿米·比塔莱 Ami Vitale
翻译:陈昊
熊猫宝宝能被熊猫服蒙混过去吗?卧龙核桃林中心的工作人员是这么希望的。这里正在对人工圈养环境下繁殖的熊猫进行野化放归训练,这些熊猫相对很少与人接触,即便是在工作人员亲手为它们做检查的情况下。
我蹲在草丛里,好近距离观察那个摇摇晃晃地向我走来的小东西。它差不多四个月了,体型有足球那么大,眼睛有点向外凸,是个柔软香甜的小家伙。我难以克制地产生一股想要一把抱起它搂在怀里的冲动。
大熊猫在国际上广受追捧,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吸金热点,也是中华民族自豪感的来源,这种动物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声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憨态可掬。中国是唯一一个仍有大熊猫分布的国家,如今全世界都把眼光聚焦到中国,看他们如何不遗余力地防止大熊猫绝迹——而在某些方面来说,此举已经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与许多濒危物种一样,大熊猫的数量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类攫取野地自用而减少。自从1990年该物种被列为濒危物种,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但中国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不断完善繁殖方法,建立了多达数百只的人工圈养熊猫族群。
但对某种动物进行人工圈养供游客观赏是一码事,而保证一个物种在自然界的生存则是另外一码事。熊猫保护工作的下一步,可能会决定大熊猫以后究竟是成为笼中样本,还是在野外自由徜徉。
刚出生的小熊猫体重只有妈妈的1/900,它看不见、几乎没毛、叫声尖利,对妈妈极度依赖。但这种情况不会太久:熊猫是长速最快的哺乳动物之一,出生的头一个月体重就能从0.1
公斤长到1.8 公斤。
在碧峰峡,熊猫在饲养员的监视下交配——与它们在野外的隐私性相去甚远。熊猫基地的管理者正在想办法为熊猫的自然繁殖行为创造可能,比如气味标记、交配呼叫以及雄性之间的竞争。
卧龙保护区一片广阔的森林活动场内,熊猫饲养员马力和刘晓强正在倾听来自一只戴了无线电追踪器的熊猫的信号,这只熊猫正在接受野化放归的训练。追踪信号能够告诉他们小熊猫在山上更艰险的区域过得怎么样。

张和民(员工们叫他“熊猫爸爸”)与2015
年在碧峰峡熊猫基地出生的小熊猫们一起拍照。“有些当地人说,熊猫具有神奇的力量,”张和民说,他负责领导中国的许多熊猫保护工作,“对我来说,它们代表着美好和和平。”
(预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6年8月号)
前一篇:鲨鱼出没的夏天:与鼬鲨同游
后一篇:枯竭的含水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