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单霁翔
紫禁城里到处都是故事。
自明永乐皇帝于1420年建成至今,紫禁城已有将近600年的历史了。作为明、清两代皇宫,曾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故宫里的每一组院落、每一座宫殿建筑、每一扇朱漆大门、每一段石板桥梁、每一块青砖黄瓦、每一件宫廷陈设、每一幅梁枋彩画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讲述着发生其中的过往。故宫博物院展示给大众的第一件“文物”,就是世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代表着中国传统官式建筑的最高成就。
有人把故宫当成旅游景点,也有人将故宫看作世界文化遗产地。都不尽然。故宫还是一座博物馆!到今天,这个基于明、清皇宫及其收藏而建立起来的国家级博物馆,已经走过整整90年的历程。从最开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到1925年初创故宫博物院,从战火纷飞中的宝物南迁和战后回迁到新时期全面建设博物馆,不到百年的光阴中,“故宫人”经历了无数艰辛与血汗,才呈现给大家这样一座宏伟的紫禁城,一个拥有1807558件(套)藏品文物、年均参观人数多达1500万的故宫博物院。这光阴里,同样充满了大量生动的故事和精彩的瞬间。
当你踏入午门正门,一段奇妙的博物馆之旅已经开始,106公顷用地和9000余间房屋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博物馆空间格局,院内设有原状陈列、常设专馆、专题展览三大类,每年约40个展览,同时展出的文物约1万件左右。同时,故宫还举办各类涉外展览,包括境外、境内的展览每年约20余次,让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观众了解故宫藏品、故宫文化。2012年,新华网曾发文列举了世界上最著名的12个博物馆,将法国卢浮宫艺术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国立美术馆和中国故宫博物院并称为世界五大博物馆。
如何判断故宫的价值?如何阐释故宫博物院的内涵?不同历史时期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各有见解。20世纪50年代,吴仲超先生将故宫博物院定位为集历史艺术、古建、宫廷三大体系于一体的综合型古代艺术博物馆;80年代,张忠培先生将故宫博物院定位为以明清宫廷历史、宫殿建筑和古代艺术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博物院;21世纪初期,郑欣淼先生为故宫博物院规划了两条发展道路:以完整故宫保管理念指导文物保护及博物院管理,同时在故宫学框架内推动学术研究,建构学科体系。
2012年初,我来到故宫博物院,成为一名真正的“故宫人”。必须承认,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职务,对我的能力、学识、经验都是一个挑战。在不断的走访、研究和实践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的细致、复杂和敏感,院里开展的每一项工作,往往面临着“两难”的境地,需要“左顾右盼”,三思而后行。庞大的古建筑群、馆藏文物和观众,使我们在遗产保护、管理与利用中处处面对矛盾、受到制约;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对故宫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文化与社会教育的更多需求,也加重了博物院的压力与责任。这一切构成的挑战,无疑是世界级的。
什么是世界一流的博物馆?我认为,故宫博物院要成为世界一流博物馆需具备四大条件: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和前沿知识、有不断汇聚的专家学者和专业人才、有引领发展的学术水准和科研成果、有功能强大的传播平台和互动机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保证故宫博物院的绝对安全。通过古建筑整体修缮、“平安故宫”工程建设、文物普查清理,解决最紧急、最关键的安全问题,让古建筑和文物保持健康安全的状态。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被称为“百年大修”,举世瞩目,意义非凡。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程向古建筑更为密集的区域推进,不仅保护了建筑群,也为扩大开放面积、提高展藏比例奠定基础。
2015年,故宫博物院迎来90周年华诞,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故宫博物院希望能够让古老的紫禁城、现代的博物院以安全、健康、震撼人心的姿态迎接世界各地的观众。五个新的参观区域将逐步开放,包括慈宁宫、慈宁宫花园和寿康宫所在的外西路区域,东华门城楼、部分城墙和角楼的区域,改造后的午门-雁翅楼展厅和端门数字展厅。届时,故宫博物院开放面积由之前的52%达到65%。基于新开放区域先后推出18项展览(一些展览已经与观众见面),展出的文物约增加4500件,大多数都是首次“面世”。可以说,今年故宫博物院的展览将达到展出文物数量最多、门类最多样、内容最丰富、形式最精彩的多个院史之“最”,形成以原状陈列为核心,精品常设展览为亮点,专题展览精彩不断,传统展陈与数字效果相结合的展览格局,全面提升博物馆氛围与展陈效果,使观众的认知从“故宫”真正转向“故宫博物院”。
文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挖掘其承载的文化,破译其所蕴含的精神,是博物馆学术机构的职责与使命。2014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古建筑研究所、宫廷戏曲研究所先后建立,完善了故宫研究院的组织架构,学术研究可谓成果初显:近几年开展的十余项科研与出版项目极具前沿性和开拓性,下设的考古研究所在故宫新发现数处重要古代建筑基址,为深入揭示紫禁城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继古陶瓷保护研究基地之后,故宫博物院于去年又建立了明清官式建筑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明清官式建筑的发展历史、建筑形制、营造技艺、保护修复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将得以系统的研究与传承。中国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国家基地建设也在进行当中。
文化传播、社会教育是现代博物馆的重要职责。故宫是大家的故宫,世界的故宫。通过改造环境、限流分流、举办公共讲座、开发文创产品、出版故宫特色图书、建设数字社区的方式,改善观众体验,提升公众教育品质。故宫博物院也与政府、大学、研究院、文化集团等多家机构合作,合作内容涉及文物陈列展览、藏品科技保护、文化产品研发、文博人才培养、传统文化教育、数字技术应用等多个层面。
再过五年,故宫博物院将迎来另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即紫禁城建成600年。那时,故宫整体修缮工程和“平安故宫”工程都将完成,故宫博物院将基本进入安全稳定的健康状态,实现最初“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的目标。故宫博物院也将完善学术研究中心,建立科技保护平台,实现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和专业人才不断汇聚,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迈进世界一流博物馆行列。这,就是我们这一代故宫人的“故宫梦”。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magazine/2015/10/853.html
前一篇:卷首语:故宫的微时代
后一篇:探访新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