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夏地理
华夏地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51,445
  • 关注人气:9,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访新故宫

(2015-10-21 11:37:46)
标签:

365

历史

文化

  • 撰文:华胥
  • 摄影:任超

  作为故宫历代书画的专题展馆,位于西华门内的武英殿并非大批游客到访之地。但2015年9月8日一大早,殿前就排起了长队,至下午时已蜿蜒如蛇,直至金水河桥畔。作为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院庆系列展览之一,这次《石渠宝笈》特展令万众瞩目,《清明上河图》等众所周知却少缘相见的国之重宝纷纷登台,正如书画部主任曾君所说,《石渠宝笈》反映了清宫内府的收藏盛况,这次展览就是“晒皇帝的家底儿”。除了推出更多更精的主题展,故宫博物院还将开放五个新参观区域。从10月开始,人们参观故宫时将获得更加震撼丰富的体验:徜徉于宫墙之上,近距离欣赏城楼之美,走进太后的佛堂与寝宫⋯⋯这大概是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时的开创者们也没有想到的。通过90年的努力,故宫已经从昔日紫禁城转变成多重意义上的现代博物馆。
 
《康熙帝万寿庆典图》(第二卷)展示了万寿庆典期间西直门到神武门一段衢歌巷舞的场景。《清代万寿庆典展》中全幅展出。
 
  东南城角:成为宫廷建筑博物馆2002年,故宫博物院近百年来规模最大的修缮工程正是自武英殿开始的,工程将持续至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时,因此被称为“百年大修”。
 
  紫禁城占地超过106万平方米,房屋9000余间,不但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构宫殿建筑群,也堪称故宫博物院举世无双的最大“藏品”。五百多年的风雨沧桑,紫禁城经历了盛世的添改、扩建和重建,也承受了乱世的劫掠、毁弃与冷落。一点一滴、一砖一瓦的修缮,不但使古老的宫阙重焕光彩、延年增寿,更使心手相传的营造匠艺得以承继不绝。
 
  2015年8月,在故宫博物院古建部总工程师王时伟的带领下,我们从东华门登上城墙,走近角楼。如果说高大的城墙是紫禁城的威严护卫,依《周礼·考工记》“四隅之制”修筑于城台四隅的角楼则以其华美典雅的造型成为整座宫城的神来之笔。角楼是外观三重檐、内部不分层的亭式建筑,十字交叉歇山顶,四面出抱厦。抱厦两长两短,平面略呈曲尺形,居城台四角互为照应。四座角楼均为明永乐年间初建,从明清两朝直到当代屡经修缮。作为遵循上古礼制的装饰性建筑,虽不尚实用,却是集中体现古人匠意神工的杰作。尤其是紫禁城北侧大高玄殿与之结构相近的两座习礼亭因道路拓宽而在1950年被拆除之后,角楼更显珍贵。
 
今年8月,东南角楼进行开展前最后的修缮。10月,观众就可登上城墙,走进角楼,欣赏这一体现古人匠意神工的杰作。
 
  眼前的东华门城楼油饰一新,大门紧闭,东南角楼则搭着脚手架,工人们正忙着维修。这两座建筑以及东南城墙内的三角地带,将要被辟为博物院新的展览空间,集中展示紫禁城古建营造技艺之美。不久以后,普通观众将能够登上城墙,走近此前只能在城墙下仰望、如同传说一般的角楼。
 
  “故宫首先是一座集中展示明清两代宫廷建筑艺术的博物馆。”王时伟说。但除了紫禁城建筑本身,如何通过简单明了的集中展示让普通到访者能够对古代建筑艺术尤其是明清宫廷建筑有所了解,是故宫人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建院80周年时,保和殿西庑曾被设置为专题展厅,与东庑“天府永藏”常设展相对,举办了名为“宫阙述往”的大型展览,涉及紫禁城的建筑营造、宫廷史迹等各个方面,但由于表现重点不明,效果不甚理想,很快就悄然撤展了。
 
  站在高大的城台上,王时伟对城墙展示区的出炉娓娓道来:基于安全保卫的考虑,故宫博物院开放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人敢提出让观众登上紫禁城高大的城墙。此前午门城楼和神武门城楼虽作为展厅开放,但那只是对展览空间的简单拓展,观众登上城台,只是单纯进入城楼参观展览。让观众在城墙上徜徉,对视安保为第一要务的故宫博物院而言,绝对是一种挑战。但单霁翔院长极有魄力,提出了“将东华门和东南角楼作为一个相对集中的展览区域对外开放”的设想。
 
  吃惊之余,古建部和展览部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经过反复论证,终于拿出了兼顾展览开放与安全保卫的方案:东华门城楼和角楼均设为可以入内的展厅,两者之间设置必要的护栏以固定观众的行进路线。这样,观众既可登城参观,驻足远眺紫禁城内外景色,又不会由于在城墙上随意走动导致古建和自身安全隐患。
 
  按照计划,经过修缮的东华门城楼将成为明清宫廷建筑营造技艺的展示空间,主要展示工部营造设计(如“样式雷”图样和烫样)及装饰性较强的建筑构件,如建筑彩画、天花、琉璃构件、槅扇、玻璃画等。东南角楼则重点展示以复杂结构著称的角楼本身,楼内放置制作精美的木质建筑模型,还将播放专门制作的视频,对传统木作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再结合建筑实体,足以令观众对角楼的“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的神奇之处有一个立体而深刻的认知。而城墙下东南城角和金水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则辟为石质建筑构件的露天展示区,与城墙上的展区上下呼应,将石作、木作、琉璃、彩画等建筑元素一一展现在观众眼前。
 
  王时伟说:“这片展示区域以古建营造技艺为内容,就由古建部负责牵头策划筹备,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工程部、展览部等多部门的紧密配合。”在故宫博物院,展览与建筑的协调,开放与安保的权衡,每一个新展览的推出、每一个新展区的扩大、每一个新设想的实施,都离不开严密的论证和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
 
  完成古建筑的修缮和养护,对兼具多重身份的故宫博物院而言远远不够。如何在确保珍贵而脆弱的古代木结构建筑安全的前提下,腾挪出更多符合当代需求的展览空间?如何在中轴线上体现封建时代皇权威仪的三大殿和萦绕着宫斗猜想的后宫建筑之外,以更多精彩的原状陈列和专题展览来放慢参观者观光心态之下的匆匆步履?这是现代故宫人考虑最多的问题。
 
慈宁宫前,工作人员将硕大的北朝造像安置妥当,准备进入改造完成的雕塑馆展厅(最左)。寿康宫后殿中,《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贴落复制品被贴到这位皇太后曾经居住过的寝宫墙壁上(左)。作为内容丰富的博物馆,专题辟馆或原状陈列都是让观众了解传统艺术文化的有效方式。
 
寿康宫主殿原为故宫文保科技部的一处修复场所,技术人员正在进行宫殿腾退前最后一批文物的修复。现在主殿已按照历史原貌进行原状陈列对公众开放,新的现代化文物修复室也正在建设中。
 
《石渠宝笈》特展武英殿展区布展场景,除内府所藏书画精品,康熙、乾隆等五位皇帝书画也首次同时展。端门数字馆是故宫博物院在虚拟世界的全新尝试,效果图展示的数字书画《清明上河图》,将为参观者带来多重体验。
 
专业工人将复制后的“慈寿凝禧”匾额抬进寿康宫,原匾是乾隆皇帝为恭祝其母崇庆皇太后寿辰所作,现作为文物入藏。
 
慈宁宫花园位于慈宁宫和寿康宫南侧,为两者的附属花园,为明清两朝太后、太妃们游玩、礼佛、祭祀先皇之所,现存咸若馆、宝相楼等九座建筑。
 
由慈宁宫改造而成的新雕塑馆主馆效果图。故宫所藏历代雕塑作品种类繁多,题材广泛,具有极高艺术和研究价值。
 
为缩短排队时间,观众跑步奔向《石渠宝笈》特展武英殿展区。提供高品质展览和参观环境一直是博物院的追求与挑战。

(预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5年10月号)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magazine/2015/10/85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至宝琳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