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岁月深处的茶香
(2015-09-25 14:10:28)
标签:
365文化 |
分类: 杂志内容 |
- 撰文:项竹薇
- 摄影:杨昶
到了六堡才知道,我们晚来了将近一个月。六堡春茶开采的日子不在“明前”,而在“春社前”。今年的春社是哪天,老乡掰掰手指,“三月二十三那天呢,之前几天我们就开始做茶了,这一天要把茶奉给社公(土地神)喝的”。春祀秋祭,我们已经置身于风土迥异的岭南。六堡镇修葺一新的小码头边立着一块刻着“
茶船古道”的巨石,像在昭告路人这里正是六堡茶侨销海外、声震南洋的起点。
不说说历史和地理,很难理解六堡茶的成名。六堡镇位于广西梧州苍梧县,梧州虽属广西,但无论地理还是文化更接近广东。梧州建城之始,可追溯到汉朝初年,赵陀起兵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广州),后封其弟赵光为苍梧王,建苍梧王城,就是现在梧州的雏形。汉朝降服南越之后,苍梧郡治广信,于是把苍梧王城改名为广信。《汉书》载“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也”,说明当时希望以此地作为向岭南施洒朝廷甘霖的据点。虽然历史上广信又几次易名,但是从宋代开始,以广信为界,东称广东,西称广西,两广始定。如此重要的两广咽喉位置,得利于梧州扼三江汇流之地:自北向南,有发源于桂北老山界南麓、流经桂林时称为漓江的秀美桂江;自西向东,有发源于云贵高原的黔江与郁江带着滚滚高原能量注入而成的浔江——二者在梧州汇流成珠江流域的最大水系西江。在梧州的这段汇流江面又称鸳鸯江,盖因一清一浊泾渭分明,春夏水流充沛之际尤其壮观。此外,沿途无数大河小溪全部汇入西江直通粤地。
广州开埠既早,外贸经济迅猛发展。珠江的上游西江也由这根贸易的线头拉动,成为举足轻重的黄金水道,从香港到梧州来回约需五天。1896年梧州开埠,而早在开埠之前,商人们就将各种山货、土产从水道贩运出去,其中包括苍梧的著名特产龟苓膏和茶。大概六堡附近(旧时一堡、二堡直至六堡皆产茶)茶的滋味好,茶又是外贸市场大宗,于是六堡镇一时间茶商云集,成了岭南制茶中心。抗战爆发前,六堡镇茶庄数量及产运销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广州、香港的大茶庄如天顺祥、广泰元等都在此设分号收茶,小小的六堡镇为茶商服务的小商铺鳞次栉比,布店、药店、杂货店、酒楼、钱庄、旅馆、邮局一应俱全,赌场、和俱乐部(妓院)灯火通宵达旦。
如今,六堡河只余潺潺细流,根本无法行船。梧州当地“老茶棍”蔡一鸣回忆,1980年,他从广东英德茶科所调到梧州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负责茶叶收购,第一次深入六堡的山间收茶时,“茶船古道”就早已废弃,进出山间全靠双脚,几乎累断了腰腿。
我们在一处三面环山的村子停了下来,一面山上传来孩子的欢笑喧闹,一群头戴小黄帽的小学生在山腰上采茶。一个出来迎接我们的姑娘笑道:“反正是拿来做老茶婆的叶子,就让小孩子随便采吧。他们劳动干劲比谁都大。”这里就是六堡茶的传统核心产地黑石山,迎接我们的是六堡茶传承人韦洁群的女儿石濡菲。茶厂是栋简陋的两层小楼,但门口的两株古榕树却令人赞叹,树干苍劲挺拔,树冠华亭如盖,如两名大神守望,走近一看树下果然有香火痕迹,据说生病的孩子认了古榕做“干妈”,身体很快就会好起来呢。
广西梧州位于珠江上游的西江边,广州开埠以后,西江成为举足轻重的黄金水道。商人们通过西江将各种山货、土产贩运出去,其中包括苍梧的著名特产龟苓膏和茶。
传统的六堡茶皆以小地理山场闻名,黑石山是六堡茶的传统核心产区之一,韦洁群坚持用传统工艺制茶,成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
说是茶厂,不如说是个陈列室——架上全是老竹器,竹筐、竹篮、竹箩、竹筒,全是过去装茶的器具,看那些竹筐里,除了认识的六堡茶,还有小孩巴掌大的干叶子、一团团的黑叶子、茶果、茶梗、干花萼……这些都能当茶
喝吗?我们每问一样,一位瘦瘦的阿姨就在边上说一句:“这个,好喝哦。”瞬间喝茶三观被颠覆。收起好奇心与阿姨打招呼,但她却不说话了,石濡菲连忙介绍这是她的妈妈韦洁群,只会本地土粤语,除了几句简单的国语(当地人都称普通话为国语),其他国语都不会说。
农家把茶树视如珍宝,一年四季,不同节气的茶青被制成了不同形态的茶,茶叶、茶果、茶果壳、茶梗、花萼通通都烘干陈放后饮用,特别是霜降前后的老茶婆,不揉不捻,杀青烘干后整张茶叶如同小孩巴掌大小,可煮可泡,香气如蜜。尤其龙珠(一种夜蛾的幼虫蚕食茶叶后排泄的粪便)更加珍贵,挂在网状的茶叶残渣上像珠子一样,据说是治胃病的良药。品质好、细嫩的茶叶被称为茶谷,如稻谷一样是茶树最好的出品,像粮食一样珍贵、养人。
当年蔡一鸣到黑石时,湿霾加上暑热,几乎病倒,韦洁群的丈夫石柱斌给他泡了一壶酽酽的六堡茶,说喝这茶不仅去暑去湿,还治水土不服,蔡一鸣说他当时其实不太相信,但一壶茶水下肚,果然觉得整个身子轻松了不少。
石柱斌和韦洁群都是土生土长的黑石人,从小跟父辈做茶,1976年六堡乡成立茶叶初制厂,石柱斌是厂长,韦洁群是技术员。蔡一鸣当时特别喜欢与这些乡土茶人聊天,也抓住机会与香港英记、元亨等老茶庄来人一起研究后发酵技术,老六堡的滋味——红、浓、陈、醇一直是香港茶商挂在嘴上的好滋味。
http://image.nationalgeographic.com.cn/2015/0921/20150921025207645.jpg
六堡茶陈化之后有变幻莫测的香气,自然陈化是其制作关键,梧州中茶公司的工人将散茶炊蒸变软之后压实在箩筐内晾干,然后放到山洞里进行自然陈化。
六堡茶陈化之后有变幻莫测的香气,自然陈化是其制作关键,梧州中茶公司的工人将散茶炊蒸变软之后压实在箩筐内晾干,然后放到山洞里进行自然陈化。
广西梧州中茶公司的工人将散茶炊蒸变软装筐,以前是为了便于运输才这样做,但这样炊蒸过的茶汤色红亮、口感接近陈化了多年的青茶,得到客户好评,现已成六堡茶生产必需工艺。
http://image.nationalgeographic.com.cn/2015/0921/20150921025311886.jpg
广西六堡的茶农采来一芽两叶的春尖,混着少量紫芽,低温杀青后将茶移入竹匾内揉捻成团之后解散烘干。条索特别细嫩的社前茶、明前茶只需揉捻一次烘干即可,粗老的茶叶还得复揉多次。
广西六堡的茶农采来一芽两叶的春尖,混着少量紫芽,低温杀青后将茶移入竹匾内揉捻成团之后解散烘干。条索特别细嫩的社前茶、明前茶只需揉捻一次烘干即可,粗老的茶叶还得复揉多次。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magazine/2015/09/832.html
前一篇:卷首语:茶之韵
后一篇:安化:时间陈化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