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夏地理
华夏地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53,358
  • 关注人气:9,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非遗”中的传统医药

(2014-10-09 16:20:55)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医药

思辨

名录

针灸

分类: 杂志内容

撰文:关鑫 朱抗美

医·“非遗”中的传统医药

汉画像石【扁鹊刺针】山东微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传统医药的理论体系发源于其母体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劳动人民在实际生活中总结而得的智慧结晶,多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医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0年我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针灸申遗的工作,并取得成功。申遗成功对针灸在世界上的普及和流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目前,世界上开展针灸医疗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42个,全世界大概有20万到30万针灸医师,针灸热在国外持续升温。
  2006年5月,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颁布,传统医药类项目作为第九大类进入国家名录;至2014年7月,国家文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告》,公布认定后的名单298项,含传统医药项目12项。与此同时,各省市、区县的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工作也相继展开。比如,上海市在2007年公布的第一批市级非遗名录,就包含了中医正骨疗法(石氏伤科疗法),2009年、2011年、2013年又相继公布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上海市非遗项目总数已达179项,逐步开启了上海地区中医药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工作。
  上海作为一个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典型都市,有着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其文化和地域特点决定了中医药的历代传承有其独特的魅力。清末民初形成了以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名医群体为代表,中西医学交融并举的海派中医。在近代中国医学史上,曾一度引领中医学术的发展,是当时全国中医界最繁荣、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部分。石氏伤科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佼佼者。然而,在积极发展传统医药项目申遗的同时,也遇到不少困惑甚至是困境,引发了我们做如下几个思辨:
  “文化”和“经济”之间的思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同样,在医疗卫生领域,当今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片面强调经济效益。一些中医医院办院困难,不得不放弃那些为群众欢迎的治疗方法,如小夹板修复骨折法去采用手术方法;不重视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而转向介入治疗。原因很简单,可以挣钱。显而易见,这样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传统、有效、简便的中医传统方法逐渐失传;二是医药费用的成倍增长。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反省,尤其是制定一些政策时加以参考。
  “濒危性”与“优秀性”之间的思辨。首先要澄清一个误区,很多人一提到“非遗”,就会有古老的、濒临失传的印象,但提倡非遗的本意并不在此,有一部分非遗项目的确存在岌岌可危、不抓紧时间就有可能永远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风险,然而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竞争中的胜出者,有巨大的经济、文化、政治、思想、技能等突出的价值。就像我们的中医国粹,向全世界的一个传播正在浩浩荡荡的进行过程中,每年创造的就业、经济效益难以估量。去年,我们成功申报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膏方文化”,膏方每年在上海的产值就有数亿之巨,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更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市场这一载体,完全能够实现凤凰涅槃,走出一条良性的内生性的发展道路,还能够适时反哺主业。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曾经说过,非遗项目有两个方面,一种是属于亟待保护项目,还有一种是优秀项目入选,而中医针灸就是以优秀代表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
  “科学”与“玄学”之间的思辨。传统医药和现代科学有些格格不入之处实质在于科学和玄学之争,我们在宣传符合“科学”的中医文化方面的同时,也要提示有些我们认为所谓时下的“玄学”的内容里,也许蕴含着某些现在科学还无法明了的“未来科学”的成分。如果一概废止,可能出现倒洗澡水,连孩子也倒出去的尴尬。关键是如何去芜存菁?我们认为应宣传成熟的、被认识比较清楚的;但同时不能采用“我们不认识的就是错误的”思路,可以暂时把那些搁置起来,慢慢研究,以待将来。我们也认为,科学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但不应当绝对化,很多知识分子认为科学是不可逾越的绝对真理,殊不知,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是现在我们认识到的相对真理,它应该是也必然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现代医学发展史上的很多失败、教训不正在为我们的临床提供着很多启示么?我们坚信,中医行之有效的却无法为现代科学所解释的方法中,一定还蕴含着某些不为现代科学所认识的科学成分。
  我们国家制定了中西医并重的指导方针,最近《中医药法》也在征求意见。可见我们国家对发展传统医药的重视程度之高。那么,申遗无疑是一条很好的道路。然而,我们也意识到,申遗成功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因为更重要的是后期的宣传和推广,发挥其正能量。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传统医药的非遗工作大部分还是通过文化部门的条线来进行推进,但医药卫生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希望国家卫生管理部门应更深一步介入。不少入选非遗名录的传统医药项目传承人也呼吁能在医疗发展工作中给予他们一定的政策倾斜,有利于推动其他优秀项目积极申请加入,从而形成一个非常良性发展的态势,我们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the_magazine/main_themes/813.html

医·“非遗”中的传统医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娱·潍坊风筝
后一篇:医·石氏伤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