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石氏伤科

标签:
伤科石氏手法石筱山正骨 |
分类: 杂志内容 |
撰文:肖蓓
摄影:高峰

源自武医疗伤整骨之术
石氏伤科原籍江苏无锡前州镇石家岩,19世纪70年代迁沪悬壶济世。它肇始于石兰亭,奠基于石晓山,发展于石筱山、石幼山,创新于石仰山、石印玉等,历经数代人的积累。
140年前,石记镖局的镖主石兰亭闯荡江湖。习武之人大都有一些伤科经验,他就用家传独门秘方和整骨之术为同僚治伤,久而久之积累了一套疗伤整骨的独特经验。至其晚年,沿海航运业大肆发展,加上西洋枪炮传入中国,镖局业日渐衰落。石兰亭意识到,中国武术“刀枪不入”的时代已然过去,遂解散镖局,一心一意钻研岐黄之术。
1880年,石兰亭举家迁往上海,正式在上海黄浦江鸿升码头的新新街置下四间平房,挂牌开设医馆。他融传统武术正骨手法与中医内治调理方法于一炉,开创石氏骨伤学派。石兰亭当年的骨伤科治疗多以手法为主,膏药为辅。
所谓手法,是使用双手诊断,比摸患处以了解伤情,判断患者的骨伤位置、严重程度,再靠双手将筋伤骨折复原。这种手法治疗往往瞬间完成,强调“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细而正确”的准则。石氏认为手法是医者诊断和治疗损伤的一种重要方法,正如前人所述的“手摸心会”,即使在目前影像学日益发展的今天,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石仰山是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虽已过耄耋之年,依然思路清晰。在他看来,“现代X光照诊断已经十分普遍,但是比摸手法仍然不容忽视。在X光上,由于患者体位的关系,受伤部位往往不能得到正确的反应,只有亲手比摸,才能具体了解伤情。”
从中医发展历史来看,骨伤学已延绵了数千年。《黄帝内经》中就有对中医正骨的记载,唐代名医孙思邈治疗下颌关节脱位的手法沿用至今。清代医学家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将清代以前的伤科疗法,总结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这八法不是独立应用,而是要根据患者骨伤情况结合使用。伤科手法与武术的招数有许多相似之处,具备太极四两拨千斤的神韵。
石氏伤科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总结出十二字的手法,即“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摇、抖(转)”,其中既有正骨手法,亦有理筋手法,法之所施准确而快速,有力而稳当,“法使骤然人不觉,患如知也骨已拢”。 并且指出理筋手法也应运用于接骨中,“接骨前后亦须注意理筋,使之活动顺和”。石仰山说,“这十二字在应用上没有严格的界限,无论正骨、理筋、上骱,随时可以互相转换。因此,不宜机械地划分。手法要刚柔并济,稳而疾。”
十三科一理贯之
石氏伤科的内疗之法在第二代传人手里得到进一步发展。石晓山自幼熟习拳棒,得父所传,兼习针灸、外科。
据石仰山回忆,“祖父石晓山不仅继承曾祖的医道,亦擅长内家拳。他腰板挺直,能在五根梅花桩上练拳,还能缩在八仙桌下打拳。运用接骨入骱,手法敏捷,可以单独操作,应付自如。可惜,由于石氏伤科业务繁忙,练功时间逐渐减少,无暇将这身武艺传授给后代子孙。”
设诊所外,石晓山参加学术组织“中华医学研究所”,为评议员之一。在该所附设医院担任伤科主任,平日好与同道谈论学术经验,对各科的理论和治疗有相当的认识。
他极力推崇明朝医生薛己的“十三科一理贯之”的论述,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衍化充实了伤科临床诊疗。所谓十三科,是古代医学分科的总称。中医认为,肢体损伤,每能导致经络、脏腑、气血失调,因而治疗损伤疾病,应该根据中医辨证施治规律进行内治。石晓山发现,骨伤科疾病人们往往会忽略跌打损伤致使皮肉筋骨受损,而引起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等其他相互关联的整体病变。于是,他开始研究治疗骨伤的内服汤剂配方。上门求诊的人即使是陈年老伤,经过几个内治外调的疗程,就能摆脱伤痛之苦。
石晓山的治疗思想,奠定了石氏伤科的理论基础。光绪至民国年间,石氏伤科誉满沪上。石晓山有三个儿子,长子颂平精通医道及武艺,并从外科医师李瑞林处获得秘方,创制了以后广泛应用的消散膏,但因肺疾中年病逝。次子石筱山曾就读于中国最早的中医学校——神州医学校。季子石幼山就读于丁甘人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由于长子亡故,石晓山就让石筱山、石幼山相继辍学,帮他襄理医务,1929年起共设诊所,至1933年诊所由老城区的新新街迁至当时法租界连云路。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4年10月号)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the_magazine/main_themes/814.html

摄影:高峰

医生正在对病人实施药灸治疗。配套正骨术的疗法,用传统中药以火疗方式能起到更好的恢复效果。对药材的选取和制作也有极其严格的规定。

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石印玉正施展家传绝学,医治病人。他的助理在一旁查阅X光片结果。传统正骨治疗手法结合现代医学技术能达至最佳治疗效果,并将风险降至最低。
欣赏本专辑更多精彩图片>>
如果你是老上海,一定不会对石氏伤科感到陌生。始创于清代道光年间的石氏伤科发展出“外伤内治、气血并重”的门派独步杏林,成为当时江南八大伤科之翘楚。上世纪40年代中期,石筱山先生在上海家喻户晓,即使随便问起,三轮车夫也能轻车熟路将你送到连云路上的石氏伤科诊所。斗转星移,随着现代医学的显赫,诸多传统中医流派逐渐销声匿迹。然而,在穿越近140年的历史尘埃后,石氏伤科却老树新发,愈发枝繁叶茂。
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石印玉正施展家传绝学,医治病人。他的助理在一旁查阅X光片结果。传统正骨治疗手法结合现代医学技术能达至最佳治疗效果,并将风险降至最低。
欣赏本专辑更多精彩图片>>
源自武医疗伤整骨之术
石氏伤科原籍江苏无锡前州镇石家岩,19世纪70年代迁沪悬壶济世。它肇始于石兰亭,奠基于石晓山,发展于石筱山、石幼山,创新于石仰山、石印玉等,历经数代人的积累。
140年前,石记镖局的镖主石兰亭闯荡江湖。习武之人大都有一些伤科经验,他就用家传独门秘方和整骨之术为同僚治伤,久而久之积累了一套疗伤整骨的独特经验。至其晚年,沿海航运业大肆发展,加上西洋枪炮传入中国,镖局业日渐衰落。石兰亭意识到,中国武术“刀枪不入”的时代已然过去,遂解散镖局,一心一意钻研岐黄之术。
1880年,石兰亭举家迁往上海,正式在上海黄浦江鸿升码头的新新街置下四间平房,挂牌开设医馆。他融传统武术正骨手法与中医内治调理方法于一炉,开创石氏骨伤学派。石兰亭当年的骨伤科治疗多以手法为主,膏药为辅。
所谓手法,是使用双手诊断,比摸患处以了解伤情,判断患者的骨伤位置、严重程度,再靠双手将筋伤骨折复原。这种手法治疗往往瞬间完成,强调“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细而正确”的准则。石氏认为手法是医者诊断和治疗损伤的一种重要方法,正如前人所述的“手摸心会”,即使在目前影像学日益发展的今天,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石仰山是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虽已过耄耋之年,依然思路清晰。在他看来,“现代X光照诊断已经十分普遍,但是比摸手法仍然不容忽视。在X光上,由于患者体位的关系,受伤部位往往不能得到正确的反应,只有亲手比摸,才能具体了解伤情。”
从中医发展历史来看,骨伤学已延绵了数千年。《黄帝内经》中就有对中医正骨的记载,唐代名医孙思邈治疗下颌关节脱位的手法沿用至今。清代医学家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将清代以前的伤科疗法,总结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这八法不是独立应用,而是要根据患者骨伤情况结合使用。伤科手法与武术的招数有许多相似之处,具备太极四两拨千斤的神韵。
石氏伤科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总结出十二字的手法,即“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摇、抖(转)”,其中既有正骨手法,亦有理筋手法,法之所施准确而快速,有力而稳当,“法使骤然人不觉,患如知也骨已拢”。 并且指出理筋手法也应运用于接骨中,“接骨前后亦须注意理筋,使之活动顺和”。石仰山说,“这十二字在应用上没有严格的界限,无论正骨、理筋、上骱,随时可以互相转换。因此,不宜机械地划分。手法要刚柔并济,稳而疾。”
十三科一理贯之
石氏伤科的内疗之法在第二代传人手里得到进一步发展。石晓山自幼熟习拳棒,得父所传,兼习针灸、外科。
据石仰山回忆,“祖父石晓山不仅继承曾祖的医道,亦擅长内家拳。他腰板挺直,能在五根梅花桩上练拳,还能缩在八仙桌下打拳。运用接骨入骱,手法敏捷,可以单独操作,应付自如。可惜,由于石氏伤科业务繁忙,练功时间逐渐减少,无暇将这身武艺传授给后代子孙。”
设诊所外,石晓山参加学术组织“中华医学研究所”,为评议员之一。在该所附设医院担任伤科主任,平日好与同道谈论学术经验,对各科的理论和治疗有相当的认识。
他极力推崇明朝医生薛己的“十三科一理贯之”的论述,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衍化充实了伤科临床诊疗。所谓十三科,是古代医学分科的总称。中医认为,肢体损伤,每能导致经络、脏腑、气血失调,因而治疗损伤疾病,应该根据中医辨证施治规律进行内治。石晓山发现,骨伤科疾病人们往往会忽略跌打损伤致使皮肉筋骨受损,而引起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等其他相互关联的整体病变。于是,他开始研究治疗骨伤的内服汤剂配方。上门求诊的人即使是陈年老伤,经过几个内治外调的疗程,就能摆脱伤痛之苦。
石晓山的治疗思想,奠定了石氏伤科的理论基础。光绪至民国年间,石氏伤科誉满沪上。石晓山有三个儿子,长子颂平精通医道及武艺,并从外科医师李瑞林处获得秘方,创制了以后广泛应用的消散膏,但因肺疾中年病逝。次子石筱山曾就读于中国最早的中医学校——神州医学校。季子石幼山就读于丁甘人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由于长子亡故,石晓山就让石筱山、石幼山相继辍学,帮他襄理医务,1929年起共设诊所,至1933年诊所由老城区的新新街迁至当时法租界连云路。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4年10月号)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the_magazine/main_themes/814.html

前一篇:医·“非遗”中的传统医药
后一篇:节·绕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