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潍坊风筝

标签:
风筝潍坊白浪潍坊风筝 |
分类: 杂志内容 |
撰文:朱千华
摄影:杨昶
潍坊风筝善于表现生动的形象。(金鱼,扎制:杨红卫)
因为不是销售旺季,春鸢路的风筝批发市场顾客寥寥,这里聚集了潍坊大大小小不少风筝厂,主要以机器和半手工加工制造。现代化材料和技术制作的风筝因为价格便宜,已经成为人们购买和放飞的主流。
我到达山东潍坊,已是2014年7月6日夜里十点多。车子行驶在宽阔的北海大道上,忽然发现天上飘满了璀璨的风筝,
都是蝴蝶造型,它们在空中比翼双飞,炫烂无比。后来才知道,那是路灯上的电子风筝,这个城市以如此奇特的方式告诉每个前来的客人:风筝之都到了。潍坊,古称潍县。潍县原本繁华大邑,民风纯朴,百姓安居乐业,每至春暖花开季节,素有野外放风筝的习俗,作为中国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记载。翻开《潍县志稿》可以看到:“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板桥横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鸢,高入云端。”
又载:“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维妙维肖,奇巧百出。”
风道走廊
白浪河畔
乡贤郑板桥,从1746年至1753年知县潍县,在这个小城生活七年,其勤政爱民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来潍坊之前,我特地翻阅了《郑板桥集》,郑板桥对工作过的潍县怀有深深眷恋,他在回忆潍县的一些诗篇中,有许多首为我们描绘了260多年前,潍县百姓在野外放风筝的动人场景。其中有一首《怀潍县》写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这是清代乾隆年间,中国北方小城潍县的一幅春日图景。风和日丽、草木竞发的清明时节,潍县百姓争相到白浪河两岸游春放风筝,风筝之多,如同雪片一样漫天飞舞,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画面啊。
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会将潍坊定为“世界风筝都”。这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中国的风筝之乡,除潍坊之外,尚有北京、天津、南通、阳江等地。何以只有潍坊被定为风筝之都呢?
放飞风筝的地理条件有两个,一是气候,二是地形。潍坊地处山东半岛西侧,境内总体地形为南高北低,中部为冲积平原,这个平原主要由弥河、丹河、白浪河和潍河长期冲积形成,在地理学上,称之为“胶莱平原”。
以平原为主的地形,为风筝放飞提供了有利条件。胶莱平原地处鲁沂山脉(鲁山海拔1108米,沂山海拔1132米)和胶东半岛丘陵地区的中间,形成了一条渤海、黄海季风的天然风道。正是这条天然的风道走廊,胶莱平原形成了少雨多风的气候特点,也是潍坊成为风筝之都的重要原因。潍坊一年四季风力资源丰富,特别是每年春季,春风浩荡,潍坊及周边地区都是良好的风筝放飞场地。
白浪河是潍坊的母亲河,流经潍城、奎文两区。几百年以前,白浪河床的宽度超过250米,这里原是一片米黄色的沙滩。因地面平宽,四方百姓咸集于此,渐渐成为潍坊最著名的民间“超市”。每逢赶集,白浪河畔人头攒动,市声喧天。其中最醒目的,是各类卖风筝的艺人,他们挑担叫卖,生意兴隆。在白浪河卖风筝,来不得半点马虎,无论是哪家的风筝,不光要能起飞,还要图案新颖好看。因为白浪河畔的大片沙滩,是放风筝的最佳场地。大人小孩买了风筝,立即放飞。哪家的风筝飞得高、飞得稳、图案漂亮,大家心中也都有个谱。这其中,就有著名的杨氏风筝创始人杨同科。当年,他挑着风筝担子沿着白浪河叫卖,成了远近闻名的风筝大王。
如今的白浪河,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沿河两岸高楼林立。当年大片米黄色沙滩已沓无踪影,整个白浪河的风筝史浓缩成一座建筑——潍坊风筝博物馆。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风筝博物馆,坐落在潍城白浪河东崖岸。我站在白浪河边,看到了这座奇特的建筑,屋脊之上,是一条陶瓷巨龙:龙头,长长的蜈蚣身,这是典型的潍坊风筝造型,整体横卧于孔雀蓝琉璃瓦屋顶,如蛟龙遨游长空,激荡蓝天。
风筝之恋
巨龙风筝
在潍坊,我遇到了一个热心向导刘帆。刘帆是独生女,家境不错,父母为她安排了好几家高薪企业上班,可她没有去,却选择在工资只有一千多元的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她说,从小喜欢风筝,她一直记得童年时代穿着花裙随父母在白浪河边放风筝的情景,至今想起来,那是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喜欢风筝,简单快乐,对蓝天充满遐想,这也是她选择在风筝研究所工作的主要原因。在潍坊这几日,刘帆开着私家车带着我走街串巷,寻访风筝大师。
2014年7月7日,我在潍坊风筝厂,见到了工艺美术大师范景佩。当时她手上正在描绘一个特殊的风筝,说特殊,是因为我从未见过这种风筝造型,它是立体的,更有趣的是,几只快乐的老鼠抬着大红花轿,轿内坐着老鼠新娘。范景佩告诉我,这只立体风筝叫《老鼠嫁女》。我越发觉得新奇,连忙问,这样的立体风筝能放飞吗?范景佩肯定地说,只要是风筝,就一定能飞。范景佩说,老鼠嫁女是流传于潍坊一带的民间故事。她曾经在人民广场放过这只老鼠嫁女风筝,当时围观的群众可谓里三层外三层。当这只风筝徐徐上升的时候,电影《红高粱》中的插曲随即响起:“喝了咱的酒啊……”几只栩栩如生的老鼠开始摇晃着“颠轿”,大家忍俊不禁,看着老鼠们抬着花轿一颠一晃升入天空。
范景佩1989年毕业于山东美术学校,当年进入潍坊市风筝厂,开始风筝的设计与研究,至今从事风筝事业已整25年。一个女人把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风筝。范景佩以厂为家,吃住都在厂里,她说,就连炒菜时,她都可以从袅袅炊烟想到风筝。由于坚守着传统的手工风筝制作,放弃了用机器大规模加工风筝的赚钱机会,她至今的工资只有两千元左右。范景佩告诉我,她从小就迷恋风筝,直至今日,自己这一辈子算是嫁给了风筝。事实上,范景佩的爱人就是在设计风筝时认识的。范景佩曾先后设计过百蝶闹春传统软翅风筝、十二金钗硬翅侍女风筝等。范景佩说,生活或许清贫,但乐在其中,不管如何艰难,这场早年认准了的风筝之恋要进行一辈子。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4年10月号)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the_magazine/main_themes/81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