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人类在“娱”中成长

标签:
石球玩具娱乐活动器具舞蹈 |
分类: 杂志内容 |
撰文:艾绍强
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的3600多件石器中,100多个直径5至10厘米不等的石球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此后,各地从一百万年前的旧石器遗址到七千年前的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常有石球出土。如此大量的石球到底作何用呢?专家研究认为,是原始先民打击敌人的武器或捕猎工具。然而,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石球的同时还有陶球,四川、安徽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也出土有陶球。半坡遗址中的三个石球,是从一个三四岁小孩墓葬中出土,显然,三四岁小孩不会用石球去打猎,陶球也不可能作为武器和工具。可以肯定,这些石球、陶球是游戏玩具。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认为: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使命之后,尚有剩余精力存在,这种剩余精力的发泄,就是游戏,游戏并没有功利目的。然而德国生物学家谷鲁认为,游戏并不是没有目的的活动,而是为将来实际生活做准备。西安半坡遗址儿童墓中发现的陶球、石球,显然是当时狩猎工具转化的游戏器具。由此可知,游戏与生产劳动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游戏,就是娱乐活动。娱乐是人和一些动物的天性,但是只有人才会制造玩耍的器具。《吴越春秋》的古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说的是狩猎,“飞土”就是向猎物投掷土块。石球正是作为方便投掷的打猎工具而出现,然后才成为手中玩物,逐渐变为专门玩具。
其实,许多娱乐活动是从生产劳动发展演变来的。流传至今,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生产劳动相关的遗痕,如体育活动中的投掷类项目、击打类项目等。《吕氏春秋》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捉足以歌八阙。”这是中国古文献较早记载的歌舞形式,比这更早的则是青海出土的马家窑型彩陶盆,盆上绘有结队舞蹈的人形,人形后部都有一条短尾。“葛天氏之乐”中三人挥动的牛尾,无疑是狩猎和畜牧的副产品,是先民对劳动果实的炫耀;彩陶中的短尾人形图案,则说明人类舞蹈摹仿动物动作。时至今日,藏族“跳锅庄”和达翰尔族“郎突达”,仍保留狩猎情景和模拟动物的舞蹈动作,这都是原始舞蹈的传承。因而,从陶球、石球到原始舞蹈,都反映人类早期的娱乐活动无不与生产劳动相关联。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上层建筑的发展,人的游戏活动由身心愉悦的娱乐发展到人的精神需求,形式出现多样化、复杂化,内容也出现分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北史·齐纪中·文宣帝》:“或聚棘为马,纽草为索,逼遣乘骑,牵引来去,流血洒地,以为娱乐。”这就完全成为精神层面的享受,也可以称作真正的娱乐。
流传至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娱乐内容,大体囊括了岁时节令娱乐、人生礼仪娱乐、日常生活游戏娱乐等。其涉及的形式和内容,既有弈棋、斗戏、博戏、杂耍、球戏,又有说唱、曲艺、舞蹈、戏剧等,从旁观侧赏、身体力行到智力比拼,可以说包罗万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既有器具制作技艺,又有内容本身。
娱乐器具就是我们惯常说的玩具。汉代王符在《潜夫论·浮侈篇》中说玩具是戏小儿之具:“或做泥车、瓦狗。马骑倡排,诸欢小儿之凡,以巧诈。”宋代吴自牧《梦梁录》记:“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此文始见“玩具”一词,并沿用至今。玩具民间俗称“耍货”,除了前面说的石球演变成后世的诸多球类,现在流传下来的许多玩具雏形亦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河姆渡等文化遗址,都出土过形如现代民间玩具的泥、陶制品。各地不同文化类型遗址也出土了大量泥、陶、骨、石、玉、木等类似后世玩具的制品。
商周、春秋战国的出土物表明,玩具种类已经很多,战国时甚至已经出现了巧玩玩具的前身“玉连环”。秦,特别是两汉时期,厚葬盛行,大量泥陶随葬物品,与其说是现实物品的模拟,更不如说是泥陶玩具,殉葬的十二生肖陶俑之类,与后世的泥塑玩具几乎无异。隋唐以后社会经济水平提高,文化高度发达,玩具品类更为丰富,泥、陶、瓷质玩具之外,面塑也有实物出土,风筝在民间已十分普及。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的玩具,有用泥、瓷土、团面、纸浆、化糖、棉浆等材料,经过捏制、模塑、浇制、吹塑、贴塑以及烧制、彩绘等技艺制作成的塑作玩具,如泥人、糖人、瓷人、泥泥狗、泥哨、陶哨、面塑等;有用植物根、茎、叶等为材料,经编结、捆绑、串构等工艺制成的编结玩具;有以金属、木、竹、石、牙、骨等材料,经过浇铸、锻打、锯切、砍削、雕凿等工艺制成的雕刻玩具;还有用棉布、绸缎等纤维制品为原料,经缝、刺绣、剪贴、包填、扎系等工艺制成的缝制玩具。风筝则是结合编结、纸扎、缝制等多种工艺制作的玩具。
西汉学者毛亨为《诗经》所作的《大序》里写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娱乐活动完全是发乎于情。
出土陶器上的图案和岩画说明,舞蹈在人类早期已经产生,典籍记载西周时舞蹈非常成熟,已经用于王室典礼。大量出土画像石表明,汉代已经有了成熟的杂耍、禽戏、球戏、拳击以及魔术、弈棋、博戏等,人们的娱乐活动可谓丰富多彩。诸多民族舞蹈、曲艺、戏剧、武术等娱乐项目,虽然大多已经程式化,但是通过考察这些娱乐项目,仍然可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比如歌唱、舞蹈与崇拜、信仰、祭祀的关系,而娱乐器具本身也传达了许多文献或典籍没有的信息。简单如史前文化遗址出土物,说明游戏器具来源于生产工具;复杂如泥塑石雕,让人们感受到来自远古的神秘信息,许多可能是古代祭品或造像。
关注传统的娱乐活动和娱乐器具,其实是关注其中的文化底蕴,通过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可以欣赏民间音乐、美术、舞蹈、曲艺、戏剧等艺术形式的绚丽多彩,也可以感悟到纯朴的民间智慧,更可以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的深层内涵。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the_magazine/main_themes/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