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夏地理
华夏地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53,358
  • 关注人气:9,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述·泉州南音

(2014-10-09 15:27:46)
标签:

南音

琵琶

洞箫

花蕊夫人

尺八

分类: 杂志内容

撰文: 郭晨子

摄影:平深

述·泉州南音
南音的主乐器琵琶为曲颈的南琶,弹奏时横抱。南音琵琶在形制、音色、记谱法、演奏方式等方面都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古乐遗风。

述·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乐团副团长曾家阳的琵琶演奏技艺超群。出身南音世家的他从事这一行三十余载,门生数百。

 

欣赏本专辑更多精彩图片>>


  南音响起来,就听到古中国了,悠久、缓慢、雅致、多情。南音的音色仿佛古画,昏昏黄黄中浮现了枯藤老树昏鸦,浮现了红酥手黄藤酒,浮现了蓝田日暖玉生烟,奈何每一个音都是滑向消逝的,有来由唤醒的记忆没来由地去了,怅惘那“记忆”来自何方,分明是一种想象。
  赴福建泉州考察南音现状之前,对南音的第一印象来自王心心,生于泉州的女子,台湾汉唐乐府的音乐总监,心心南乐坊的创立者。永远的娴静,永远的不事张扬,好像她和她的琵琶、和南音已经融为一体,永远的发髻,永远的长裙和有中式元素的上装,走到哪里都是一张仕女图。看过汉唐乐府的演出视频和现场,它在南音的基础上结合了梨园戏的科步,《艳歌行》《韩熙载夜宴图》,让古诗古画“复活”,让沉寂的纸本上的遗留可听可视、可歌可舞。这些,都“高大上”乃至“高冷”,泉州呢?泉州的南音是否也是这样?
  南音又称南管、南曲、弦管,始于何时,尚无定论。一说可追溯至唐朝,僖宗光启年间,于河南起义的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后建立闽国,代代招贤纳士,中原氏族纷纷南迁。自永嘉之乱晋人衣冠南渡后,这一次的大批移民使泉州再次接纳和承载了中原文化,一时赢得“海滨邹鲁”的美誉。唐代兴盛的器乐合奏自然也流传至此,有学者认为唐代“大曲”正是南音形成的基础,或者说唐代“大曲”后来融入了南音。
  至五代,泉州歌舞繁盛,所谓“万灶貔貅戈甲散,千家罗绮管弦鸣。柳腰舞罢香风度,花脸妆匀酒晕生”。南音社团所供奉的郎君大仙相传就是后蜀的国君孟昶,他和爱妃花蕊夫人都被宋军俘获。宋太祖招花蕊夫人入宫,花蕊夫人不忘旧情,对着孟昶的画像跪拜,不想,赵匡胤突然造访,于是花蕊夫人谎称她拜祭的是送子张仙。后来,花蕊夫人果然生下了一个儿子,宋太祖喜出望外,封花蕊夫人所拜的“张仙”为“郎君大仙”,御赐春秋二祭。
  孟昶究竟如何做了南音的祖师,原因不详。仅从传说看,倒像是老百姓们对宋太祖缺乏好感、乐于揶揄。的确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孟昶与南音的关系,人们推测,或许以南唐为核心的五代词调歌曲为南音音乐唱腔的直接素材?或西蜀的曲子词音乐是南音之滥觞,而孟昶恰恰精通音律、擅长填词?而花蕊夫人所著的《宫词》确记述了孟昶的“御制新曲”,《宋史·乐志·教坊》中也传孟蜀御乐传入宋都汴梁……时至今日,几乎所有的南音社团内仍供奉郎君神位,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二和八月十二,弦友们更是要举办拜郎君的仪式。
  终于到了宋朝,这个一直被诟病国力羸弱的朝代实际上有着极为精妙、精彩、精致的文化。宋室南迁是外族入侵的无奈之举,皇亲贵戚却也把教坊司的宴飨之乐带到江南。随南外宗正司南迁,三千多皇族子弟先后至泉,服务于皇家的乐工和乐工们承继的音乐也到了泉州。中原的元气散了,还有江南、闽南,泉州依然歌舞升平。渐渐地,泉州的里巷俗曲融入乐队的演奏和演唱,不适应本地气候或情调的外来乐器相继退出,南音的乐队组合和表演形式渐渐固定。
  南音由“指”、“谱”、“套”三大部分组成。“指”是有词、有谱、有琵琶弹奏法的较为完整的套曲,也称“指套”。“谱”则专供演奏,没有唱词,多与四季景色、花鸟鱼虫等有关。“曲”即“散曲”,专为歌唱。
  南音的“指”中有大量曲目和宋元南戏相重叠,《陈三五娘》、《朱弁》、《桂英与王魁》等是被称为“宋元遗存”的梨园戏剧目,其中不少情节和情感段落也保存在南音中。我向泉州南音乐团副团长曾家阳先生请教,为何“中国音乐活化石”南音在新中国成立后归入了“曲艺”类而非戏曲,他说,20世纪50年代的全国汇演中,南音表演的是“指套”,呈现了《陈三五娘》中的内容,因此视南音具有讲述故事的功能,遂成曲艺之一种。也因为是“曲艺”,作为国家院团的泉州南音乐团有义务参加各种类别的曲艺比赛,而参赛必须有新创作的曲目,曾团长表示,新作大多短寿,为比赛或配合宣传的南音基本上没有生命力可言。深谙南音的他非常明确自己的态度,“南音允许创新,反对改革,传统已经很好了,发展就是破坏。”他说,南音演奏演唱的技术在提高,但曲目在减少。比如散曲,2200首曲目中现在常演唱、能演唱的不过300余首,还谈何传承?院团已向政府申请经费,启动录音录像,尽可能留住更多的曲目。和慢节奏的南音一样,分轨录制也很慢,可以想象,这是一个相当耗时的庞大工程,但也是一份无量的功德。
  南音的乐器都有来历。和人们熟悉的竖抱琵琶不同,南音的主乐器琵琶为曲颈的南琶,弹奏时横抱,如《韩熙载夜宴图》中的描画。南琶“双开凤眼、颈窄腹扁”、“复手大、山口高”的规格属唐代,四弦、四象(相)、九徽(品)的结构属明代。日本正仓院藏有五把唐朝时从我国传入的曲颈琵琶,形制和南琶相同。南音曲谱工乂谱的“指骨”就是以谱字表示琵琶的演奏法。
  琵琶在汉代时称“批把”,向前弹出为“批”,向后挑进为“把”,魏晋时琵琶是多种弹拨乐器的总称,而南音中的曲颈琵琶是由波斯经新疆传入的,隋唐时大为盛行,琵琶成为这种曲颈琵琶的专称。史载唐代燕乐以琵琶为主,索性以“琵琶曲”命名,也许正因为此,南音和唐乐的关联有了明证。南琶不仅定弦比北琶高一个纯四度,演奏技法上也没有北琶的扫、撇、划、拂、拍、提、摘等,北琶可以《十面埋伏》,激越万分,南琶只有气定神闲、古朴大方。相传成立于1632年的泉州最古南音社团深沪沪江御宾社保存着一把迄今约三百年的琵琶,名曰“裂石”,据说声音清冽,几能裂石。“裂石”由社长亲自保管,为它特制了琴盒且外挂了一把锁。
  南音中的竹管乐器为洞箫,即尺八,一如唐代六孔尺八的规制。宋以后,尺八在其他乐种中绝迹,和横抱的南琶同属“大熊猫”级别,仅在南音中独存。尺八古制采用竹子根部的十目九节,这一取材方式至今毫无二致。“找到这样的竹子可不容易,长度要在55~58厘米之间,内径在1.8~2.1厘米之间,必须在第三目开凤眼。长得太密、年头太久的竹林不行,竹子的厚度影响振动发声,最好在三到五年的竹林中找竹根,这样做出来的洞箫音色最好。”制作洞箫的行家杜志阳先生介绍。杜先生在靠近泉州古玩街的后城文化街开了一家名为“御音斋”的乐器店,主营自己做的洞箫,兼卖南音中要用到的所有乐器,还出售乐谱。“一般托德化的朋友在当地找竹材。德化比泉州稍冷一些,产的石竹更适合做洞箫。但一个山头也不一定能找到几根做洞箫的竹根。”竹根送到杜先生手里,还要放一年时间阴干,再把弯的竹子校直,“越简单的乐器越难做。”中学时跟老师学过一阵子乐器之后,他原本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谋生工作,可冥冥之中像受了什么牵引,如今又放下一切,重新开始玩乐器、做洞箫。
  杜先生每天晚上到南音社吹洞箫,“差不多十二点结束,高兴了也会玩到凌晨两三点钟”,睡醒了起来,下午开始在店铺后的工作间里做洞箫。周而复始,乐此不疲。他的小女儿马上就成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了,刚刚学会唱南音的入门曲目《直入花园》,请她唱一曲,小姑娘扭捏着要叫爸爸吹箫才肯唱。爸爸吹奏的尺八和着女儿的稚嫩嗓音,南音就像他们每天都要喝的铁观音一样,润在每一个寻常日子里。杜先生不善言谈,他就像他的尺八,醇厚、柔和。有手艺、有生意、有持家的妻子和娇美的女儿,有爱好和一起爱好的同好,夫复何求?就继续相伴尺八吧。
  南音中的二弦和唐代风靡北方的奚琴有关,奚琴是奚人(胡人之一支)在马上弹奏的乐器,是二胡、京胡等乐器的前身。
  南音中三弦这一乐器始于元代,明初即在浙闽一代风行开来。南音讲究的是,琵琶和三弦同出一辙,三弦补充琵琶的音色;洞箫和二弦丝丝入扣,二弦为洞箫的辅助。前者奏“骨架”,后者添“血肉”。
  最让研究者激动的,是南音中的拍板。拍板由五块长板形荔木串联,和江苏扬州邗江五代墓葬中出土的拍板一致,更重要的是,南音中持拍板者位居中间而歌的形式正是汉乐府《相合歌》中描述的“丝竹更相合,执节者中”。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4年10月号)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the_magazine/main_themes/810.html

述·泉州南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