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问莲

分类: 杂志内容 |
撰文:陈实
摄影:吴俊松
审阅:吴之坤
车总往左边歪,斯那扎史要奋力地把着方向盘,才不至于让我们滑下深渊。日头越来越高,我们的影子被绵延不绝的松林一口吞没。红红的荞麦从车头颠向车尾。高山深谷,花繁草盛。浓得化不开的阳光劈头泼下来,蜇得人脸疼。汽车像要散了架,身上的零件跟牛铃铛似的叮当作响唱了一路。乘客个个脸色蜡黄,胃里早就开了锅。我的手像拧麻花一样,死死抠住门旁的塑胶把手,手臂上的青筋暴起,手指骨节处都白了。寻找濒危植物的道路,没有一条是好走的。但我丝毫没有意识到,这腾云驾雾般的两公里半山路,是三天旅途里最轻松的一段。
路,是村里的男人们修的,日久天长,路面损坏不少。藏族老奶奶们日常绕着山转经,看到哪儿不好走了,她们就帮着垫块石头。车,是去年底斯那扎史花了2.6万元新置的。碰上年节,他就跑运输,“拉菜、拉木柴、拉肥料”。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白马地主——中甸香格里拉迪庆州藏文中学的高三学生——是我们此行的藏语翻译。
我见到斯那扎史,是在此里取品老师家。此里取品是位远近闻名、受人尊敬的藏医骨科大夫。经朋友介绍,我赶到迪庆州德钦县云岭乡拜访他,说明来意:我们想找个好向导,带我们上雪山,考察当地的高山植物,并寻找传说中的神奇藏药——雪莲花。
七八月间正是藏医采药的季节。此里取品曾是迪庆州藏医院的住院部主任。每年7月中旬,他们都要遵循传统,根据天文历法推算出合适的日子,上山采摘新鲜的藏药,历时半个月。在他眼里,采药是件严谨的工作。不能采低海拔地区的药,因为药效小。最低的采药区域,也得在海拔4000米以上。怎么判断药效的好坏?他说:“要亲口尝,比如,胃药必须苦,要苦到位。”采药的环境要相当干净。如果被牛踩过,就不能采了。药旁边有塑料袋、矿泉水瓶等垃圾,也不能采摘,都会有影响。他说,现在自然状态下的藏药越来越不好找了,因为收购的人越来越多。看到有钱挣,上山采药的人就越来越多。
他唤来了憨厚的农民斯那扎史,让我们跟他走:“哪里有,他知道。”他俩是云岭乡红坡村南佐社的老乡和邻居,也算是远房亲戚。43岁的斯那扎史汉语说得不好,古铜色的脸上总堆着笑容。他是南佐社的上一任村长,干了9年。但我们不敢肯定,他是否能带我们找到珍稀的雪莲花。
雪莲花很罕见,武侠小说作家金庸曾这样描写雪莲之地:那是一座大山之侧,半山腰峭壁之上,峨然耸立,气象森严,生着两朵海碗般大的奇花。花瓣碧绿,积雪掩映,娇艳华美,奇丽万状,幽幽甜香,芬芳馥郁。武功盖世的主角陈家洛浑没计及生死地爬上去,手脚并用,落在雪中莲旁,这才将其轻轻折下……
解放霸铃路过南佐的两座“神山”。左边是“阿加瓦屋”,右边是“阿尼扎该”,就是“奶奶神山”与“爷爷神山”。藏族山民相信,世界上有无形的神秘力量。因此每座村寨都有神山、神水或神树,赐人幸福。草木都是“圣物”,不可轻易砍伐破坏。我双手合十在胸前,默默祈祷此行心想事成。
拐过种满玉米和小麦的农田,我们抵达了日通顶牧场,这是我们寻访雪莲的旅途起点。斯那扎史钻进松林,牵出两匹马来。都是母马,9岁浅黄色的英武拉姆,10岁棕黑色的沙迦姆,我们的行李转移到了马背上。
旧时的茶马古道,正是从西双版纳出发,沿易武、普洱、大理、丽江,经德钦,入西藏,过察隅、邦达、林芝,到达拉萨,把云南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商品通过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加尔各答,再行销欧亚各地。德钦卡在滇藏要道上,山岭重叠,路径狭窄,交通运输全赖骡马。上世纪初,来自欧美的“植物猎人”们,比如威尔逊、金敦·沃德,都是坐着云南维西、中甸土产的骡马钻进花海。这些马身材矮小,后脚略短,但体力强壮,上山下山敏捷。
上午10点24分,遮天蔽日的松林溪沟岸边,空气潮得能拧出两把水。英武拉姆惊飞了两只蛾子,可它们舍不得,绕半个圈又飞回那片血满草的白花上。夏枯草蓝紫色的花谢了,蝇子草五瓣白花却开得正欢。松柏和青榨槭靡靡织就的荫窿被一束温暖的阳光射穿了,丁达尔效应勾勒出妖娆丛林的诱人线条。摄影师吴俊松“咔嚓咔嚓”地按着相机快门。我挨着一棵青冈木盘腿坐下。天阴了,怕是要下雨。潺潺的小溪“永且”在草坡丛林深处流淌,它的名字意为“从树木深处流出来”。溪边,勾儿茶那串椭圆的小果子红红的特诱人,旁边还有串五味子。枯腐的枝叶在脚下嘎巴作响,这是条人迹罕至的林间小道。
尽管德钦是旅游胜地,但来南佐游玩的人几乎没有。斯那扎史说,地质队来的次数最多。1958年以后,他们来了两三次。前两次,只有村里的老人知道。2005年,地质队又来了一次,发现了燕门乡那边的一座新矿。
永宗牧场是我们此行打尖的第一站。蔷薇、马勃、栒子、木姜子、水杨梅、唐松草、蒲公英、唐古特瑞香、耳叶凤仙花,各种苔藓、地衣……这些森林中的精灵,夹道欢迎我们。它们杂乱地、活泼泼地扎堆一处,渴饮朝露,夕餐霞雾。血满草的背后是片开阔地,齐腰深的绿色灌木铺了一地,把一间小木屋拱在中央。木屋坐东朝西。白马地主躬身走进去,身影立刻就被炊烟吞埋了。下雨,柴火湿了。斯那扎史有节奏地吹着火塘,想把铝壶里的溪水吹开。
等铝锅里的方便面熟了,斯那扎史又把路上捡拾的菌子放在火上烤。随便洗洗,撕成两片,再把方便面的调料撒上去。像烧焦了,黑乎乎、蔫搭搭的。我一脸嫌弃。“可以吃。”斯那扎史特别热情,“不得癌症。”可我不乐意。在山里跋涉,尽管携带了一些药物,万一吃坏肚子,那可就惨了。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4年9月号)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the_magazine/main_themes/694.html

摄影:吴俊松
审阅:吴之坤
德钦云岭乡的山谷中,
海拔2000多米处,一棵树干成了苔藓的落足点。这里地处三江并流的核心,一二公里内,河谷的海拔垂直落差可达三四千米。从澜沧江的河谷往上,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杜鹃林,最上面是高山植物和草甸。
欣赏本专辑更多精彩图片>>
解放霸铃车的490发动机嘶吼着。藏族向导斯那扎史的左脚狠踹离合器,右手扒拉一档,右脚踩到底。这辆一汽红塔产的双排小卡左右拧动身子,口喷蓝烟,艰难地在泥泞里挣扎。我们步履蹒跚,钻进滇西北横断山脉的茫茫林海,苦苦追寻高山雪莲的踪影。2013年8月16日,这辆二手老爷车已经跑了74166公里。在云岭深处,它仿佛海难侥幸余生,在未卜命运的波峰与深壑间跌宕起伏。欣赏本专辑更多精彩图片>>
车总往左边歪,斯那扎史要奋力地把着方向盘,才不至于让我们滑下深渊。日头越来越高,我们的影子被绵延不绝的松林一口吞没。红红的荞麦从车头颠向车尾。高山深谷,花繁草盛。浓得化不开的阳光劈头泼下来,蜇得人脸疼。汽车像要散了架,身上的零件跟牛铃铛似的叮当作响唱了一路。乘客个个脸色蜡黄,胃里早就开了锅。我的手像拧麻花一样,死死抠住门旁的塑胶把手,手臂上的青筋暴起,手指骨节处都白了。寻找濒危植物的道路,没有一条是好走的。但我丝毫没有意识到,这腾云驾雾般的两公里半山路,是三天旅途里最轻松的一段。
路,是村里的男人们修的,日久天长,路面损坏不少。藏族老奶奶们日常绕着山转经,看到哪儿不好走了,她们就帮着垫块石头。车,是去年底斯那扎史花了2.6万元新置的。碰上年节,他就跑运输,“拉菜、拉木柴、拉肥料”。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白马地主——中甸香格里拉迪庆州藏文中学的高三学生——是我们此行的藏语翻译。
我见到斯那扎史,是在此里取品老师家。此里取品是位远近闻名、受人尊敬的藏医骨科大夫。经朋友介绍,我赶到迪庆州德钦县云岭乡拜访他,说明来意:我们想找个好向导,带我们上雪山,考察当地的高山植物,并寻找传说中的神奇藏药——雪莲花。
七八月间正是藏医采药的季节。此里取品曾是迪庆州藏医院的住院部主任。每年7月中旬,他们都要遵循传统,根据天文历法推算出合适的日子,上山采摘新鲜的藏药,历时半个月。在他眼里,采药是件严谨的工作。不能采低海拔地区的药,因为药效小。最低的采药区域,也得在海拔4000米以上。怎么判断药效的好坏?他说:“要亲口尝,比如,胃药必须苦,要苦到位。”采药的环境要相当干净。如果被牛踩过,就不能采了。药旁边有塑料袋、矿泉水瓶等垃圾,也不能采摘,都会有影响。他说,现在自然状态下的藏药越来越不好找了,因为收购的人越来越多。看到有钱挣,上山采药的人就越来越多。
他唤来了憨厚的农民斯那扎史,让我们跟他走:“哪里有,他知道。”他俩是云岭乡红坡村南佐社的老乡和邻居,也算是远房亲戚。43岁的斯那扎史汉语说得不好,古铜色的脸上总堆着笑容。他是南佐社的上一任村长,干了9年。但我们不敢肯定,他是否能带我们找到珍稀的雪莲花。
雪莲花很罕见,武侠小说作家金庸曾这样描写雪莲之地:那是一座大山之侧,半山腰峭壁之上,峨然耸立,气象森严,生着两朵海碗般大的奇花。花瓣碧绿,积雪掩映,娇艳华美,奇丽万状,幽幽甜香,芬芳馥郁。武功盖世的主角陈家洛浑没计及生死地爬上去,手脚并用,落在雪中莲旁,这才将其轻轻折下……
解放霸铃路过南佐的两座“神山”。左边是“阿加瓦屋”,右边是“阿尼扎该”,就是“奶奶神山”与“爷爷神山”。藏族山民相信,世界上有无形的神秘力量。因此每座村寨都有神山、神水或神树,赐人幸福。草木都是“圣物”,不可轻易砍伐破坏。我双手合十在胸前,默默祈祷此行心想事成。
拐过种满玉米和小麦的农田,我们抵达了日通顶牧场,这是我们寻访雪莲的旅途起点。斯那扎史钻进松林,牵出两匹马来。都是母马,9岁浅黄色的英武拉姆,10岁棕黑色的沙迦姆,我们的行李转移到了马背上。
旧时的茶马古道,正是从西双版纳出发,沿易武、普洱、大理、丽江,经德钦,入西藏,过察隅、邦达、林芝,到达拉萨,把云南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商品通过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加尔各答,再行销欧亚各地。德钦卡在滇藏要道上,山岭重叠,路径狭窄,交通运输全赖骡马。上世纪初,来自欧美的“植物猎人”们,比如威尔逊、金敦·沃德,都是坐着云南维西、中甸土产的骡马钻进花海。这些马身材矮小,后脚略短,但体力强壮,上山下山敏捷。
上午10点24分,遮天蔽日的松林溪沟岸边,空气潮得能拧出两把水。英武拉姆惊飞了两只蛾子,可它们舍不得,绕半个圈又飞回那片血满草的白花上。夏枯草蓝紫色的花谢了,蝇子草五瓣白花却开得正欢。松柏和青榨槭靡靡织就的荫窿被一束温暖的阳光射穿了,丁达尔效应勾勒出妖娆丛林的诱人线条。摄影师吴俊松“咔嚓咔嚓”地按着相机快门。我挨着一棵青冈木盘腿坐下。天阴了,怕是要下雨。潺潺的小溪“永且”在草坡丛林深处流淌,它的名字意为“从树木深处流出来”。溪边,勾儿茶那串椭圆的小果子红红的特诱人,旁边还有串五味子。枯腐的枝叶在脚下嘎巴作响,这是条人迹罕至的林间小道。
尽管德钦是旅游胜地,但来南佐游玩的人几乎没有。斯那扎史说,地质队来的次数最多。1958年以后,他们来了两三次。前两次,只有村里的老人知道。2005年,地质队又来了一次,发现了燕门乡那边的一座新矿。
永宗牧场是我们此行打尖的第一站。蔷薇、马勃、栒子、木姜子、水杨梅、唐松草、蒲公英、唐古特瑞香、耳叶凤仙花,各种苔藓、地衣……这些森林中的精灵,夹道欢迎我们。它们杂乱地、活泼泼地扎堆一处,渴饮朝露,夕餐霞雾。血满草的背后是片开阔地,齐腰深的绿色灌木铺了一地,把一间小木屋拱在中央。木屋坐东朝西。白马地主躬身走进去,身影立刻就被炊烟吞埋了。下雨,柴火湿了。斯那扎史有节奏地吹着火塘,想把铝壶里的溪水吹开。
等铝锅里的方便面熟了,斯那扎史又把路上捡拾的菌子放在火上烤。随便洗洗,撕成两片,再把方便面的调料撒上去。像烧焦了,黑乎乎、蔫搭搭的。我一脸嫌弃。“可以吃。”斯那扎史特别热情,“不得癌症。”可我不乐意。在山里跋涉,尽管携带了一些药物,万一吃坏肚子,那可就惨了。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4年9月号)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the_magazine/main_themes/69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