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夏地理
华夏地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53,544
  • 关注人气:9,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松茸的四幕人生

(2014-09-11 11:23:17)
标签:

松茸

分类: 杂志内容
撰文:陈实
摄影:吴俊松 彭建生
审阅:吴之坤
松茸的四幕人生
松茸生长在香格里拉人迹罕至之处,需要有经验的人才能采集到。其活体共生菌的菌种,分离和培养都十分困难,无法人工栽培,而松茸对于生长的环境的要求,也十分挑剔。松茸因为其营养和口感,受到美食界的追捧,需求量巨大。松茸资源被大量开发,保护它刻不容缓。
松茸的四幕人生
23岁的丹珍雍粗一上午采到的最大一朵松茸。因为环境和人们的需求,优质松茸越来越难找到,藏民们经常天不亮就上山,运气不好的时候收获甚微。这片区域还有虫草、雪莲等珍贵药材,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索取过度,保护不力。

欣赏本专辑更多精彩图片>>

第一幕 沉睡
  8月16日16时46分,云岭深处。细雨如织,我们浑身湿漉漉地在滇西北的雨幕中赶路。马儿驮着沉重的行囊,一步一滑地绕过泥泞的路口。“哦,拉姆……”向导斯那扎史吆喝着赶马,他的舌头像百灵鸟般婉转,吹口哨的样子像位打着领结的贵族。
  一口气赶了两公里路,雨稠起来,松林闪出右拐的路口。藏族女孩青密白追和丹珍雍粗在躲雨,大眼睛瞪着,好奇地望着我们这队不速之客。姐妹俩和斯那扎史都是南佐村的农民。21岁的妹妹青密白追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务农。23岁的姐姐丹珍雍粗可是村里人的骄傲,她就读于成都西南民族学院藏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天刚亮,姐妹俩就一头扎进了林子。干什么?这个季节,当然是摘菌子。羊肚菌、一窝菌、白牛干菌……摘到啥都能换点钱。当然,她们最希望的,还是能在茫茫林海中扒拉到美味的松茸。
  松茸可是滇西北数一数二的山珍,大名叫松口蘑。它是种菌根真菌,在松树、栎树或者杉树的根部生长着。早在中国宋代,陈仁玉撰写的《菌谱》里,管它叫松蕈。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又把松蕈归纳在香蕈的条目下,叫台蕈、合蕈。后来日本人小林义雄考证,认为松蕈即松茸。
  松茸名扬天下,因为它好吃,但是难得。中国有三个地方出产松茸,分别是香格里拉、楚雄和延边。但从它的出现频率、种群分化程度及分布范围来看,我们脚下的滇川藏横断山区腹地称得上是松茸种群的多样化中心和现代分布中心。这里的松茸品质最好,数量也多,占全国总产量的70%。过去30年,这里一直是松茸出口的冠军。每年,大概有1000多吨松茸从林子里冒出来。最多的时候,会有900吨松茸被青密白追这样的藏族山民摘到自己的帆布包里。
  要知道,松茸可挑剔得很,一般只在海拔2000 ~ 4000米之间的高山上生活。云南松、高山松、灰背栎、黄背栎、长穗高山栎或松、栎混交林是它们的最爱。它们喜欢养分不多的地方,喜欢奔放的阳光和豪迈的雨水。如果白天和黑夜的温度还有着过山车般的变化,那就更完美了。它们还喜欢棕黄或棕色的微酸土壤,排水通气性佳。它们身上盖着的土层得含少量石砾,大概一两根尺子那么厚,就过瘾了。对了,最上面还要盖一层枯枝落叶及腐殖质的“被子”,要不然可不一定能长好。
  云南迪庆州的原始植被保存完好率高,海拔高差大,所以盛产野生菌类。平均每平方公里才13人,境内重污染工矿企业少,传统文化也鼓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使得此地自然环境破坏少,原生态保存好。虽然局部的生态环境曾经受损严重,但前几年又搞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得挺好。
第二幕 出生
  两个小姑娘打开放松茸的口袋,她俩在林子里钻了大半天,辛辛苦苦,可没能挖到几棵松茸,很不好意思。“翻过山脊、距这里两公里的地方,有5个。”青密白追红着脸比划道,“它长在山背后的青冈树丛里,露出来一点点头,要一点一点挖,一般人都看不到……”
  我接过一颗松茸。真难得,要知道,五六年前,它这一生,命数就已天定。起初,它只是400亿颗孢子中的一个,小小的,无色、光滑、椭圆或球形,跟着伙伴们随风飘荡。它可是幸运儿。只有落在松栎等树根系下的那些孢子才有可能活得成。
  来不及发出过多的感慨,它就随着雨露钻进了浅浅的土层。贪婪地吸吮着大树根系提供的养分,一天天孕育着菌丝。逐渐增多的菌丝又形成让吃货嘴馋的松茸了。美好的事物都是短暂的,一颗松茸的一生,不过短短一月。钻出土壤前,它就得积攒一个多星期的力量。然后,花上八九天,奋力出土、破膜,再用三四天栉风沐雨、吞吐日月,之后它们才能迎着朝霞,把伞状的菌盖缓慢平展地摊开来,迎来这一生中最光彩夺目的时刻。
  因为菌蕾像鹿茸,又生在松林下,所以才被人称作“松茸”。松茸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少数也会有两三个兄弟姐妹。它们在松根下围成一圈,就像跳锅庄舞的强壮康巴汉子。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白嫩肥厚的菌肉“面孔”,散发着特殊的香气。还有那白色或稍带点乳黄色的褶,就像“衣服上漂亮的装饰”。粗壮的菌柄则像“腰佩的钢刀”,上面丝膜状的是带粉粒的菌环。
  雨后,小小松茸陆陆续续探出头来。它们好奇地打量着那些对它们有着养育之恩的老松树、杉树或者栎树。碰到不懂的事儿,就问问帮它们挡风遮雨的杜鹃、矮杨梅和细皱香薷什么的。朝夕相伴的好友,自然是那些小草、苔藓和地衣。
  松茸都是野生的,长得肆无忌惮,但它们娇气。如果松树提供的养分不足,出生前雨水不足,又抑或出生后光照不充分等原因,三分之一的松茸会长得“歪瓜裂枣”。当然,形状各异也不完全都是“拼爹”的结果,高低温度的交替变化,也很可能影响到地下菌丝的物质转化、分化及现蕾出菇。如果连续三天土温“发高烧”,到23℃以上,原基及幼小子实体就会遭受损害。另外,生长的时候,松茸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香气,这可是致命的诱惑,各种各样的虫子会蜂拥而至,一半以上的松茸都逃不过虫伤。如果命好,那松茸一定是长得特别“男神”——帽茎相当健壮有力。万一碰上个命特别好、连虫伤都侥幸没有的,那简直是天之骄子。
  这朵松茸的营养和口感一定是特别完美。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4年9月号)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the_magazine/main_themes/695.html
松茸的四幕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高山问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