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夏地理
华夏地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53,544
  • 关注人气:9,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筑师林徽因的1932

(2014-06-19 15:33:07)
标签:

文化

分类: 杂志内容
撰文:王军
供图:于葵
建筑师林徽因的1932
1934年的夏天,林徽因和梁思成应费正清夫妇的邀请到山西汾阳峪道河避暑,并结伴考察汾阳、文水、介休等地的古建筑。在汾阳小相村灵岩寺遗址上,一铁佛“低头前伛,现悯恻垂注之情”,与仰望的林徽因似有一种超越时空的交流。
建筑师林徽因的1932
1930年代林徽因考察山西古建筑时的留影。这是营造学社境遇最好的时期。尽管林徽因在很多领域都极富才华,但她一生所事主要同建筑相关,不论外出考察、整理史料、撰写文章还是建筑设计,她同梁思成一样,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的建筑事业。

欣赏本专辑更多精彩图片 >>

  在林徽因的墓碑上,夫君梁思成刻下铭文——“建筑师林徽因墓”。其实,这位传奇女性还可以拥有更多“名号”。1930年,她与梁思成一同加入中国营造学社,携手调查古代建筑,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发现了唐代木构佛光寺东大殿——可以称她是建筑史学家;
  她与梁思成先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为中国建设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可以称她是建筑教育家;
  她致力于景泰蓝工艺的抢救、建筑彩画的研究,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雕饰图案设计——可以称她是美术家;
  她还是诗人、作家、舞台美术设计师……
  可是,在她的墓碑上,梁思成只为她冠以“建筑师”三字。
  作为建筑师,林徽因的作品寥寥无几,能够确信经她手笔的是:1934年至1935年,她和梁思成设计的北京大学地质馆和女生宿舍;1939年至1940年,在抗日流亡中,她和梁思成在昆明龙头村为自己的家修建的寒舍。
  她身逢乱世,体弱多病,专注于研究与写作,没有太多机会承揽设计。可是,为什么在热爱她的夫君眼中,“建筑师”才是对她的终极定义?
  一则史料为此写下注脚。
   1932年7月,梁思成给“九一八事变”后流亡至上海的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写去一信,有言曰:“你们的业是什么,你们的业就是建筑师的业,建筑 师的业是什么,直接的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的说,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所以,你们的问题是十分的繁难,你 们的责任是十分的重大”,“你们创造力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是‘建筑’,不只是建筑,我们换一句话,可以说是‘文化的记录’——是历史”。
  梁思成与林徽因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成为并造就在这个意义上的建筑师;他们探索中国建筑史也是怀着建设的愿景,希望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梁思成心中,林徽因是一名真正的建筑师,以“建筑师”来概括她的一生,才恰如其分。
  也正是在梁思成为“建筑师”写下如上定义的1932年,年仅28岁的林徽因在学术界第一次登场,即以一篇《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完成了“文化的记录”的一次跨跃。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4年6月号)

原文链接:http://www.ngmchina.com.cn/web/?action-viewnews-itemid-249095
建筑师林徽因的193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