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为爱执着

标签:
文化 |
分类: 杂志内容 |
撰文:《华夏地理》助理出版人 马艳丽
1937年,梁林夫妇在山西发现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从此打破了日本人“中国无唐代及以前木构建筑”的断言。
不到夜半,就无法静下心来阅读我挚爱的书籍,似乎只有在黑夜中泛着黄韵的灯光下,气氛才足够庄严。打开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就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建筑学的书籍,它同时阐述了中国历史与建筑文化的交融与发展,融入了作者对中华文化深深的情感。细细品读,不难发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和老照片中,或隐或现地伴随着另一个人的身影,那自然是梁先生的爱妻,林徽因。
人们对林徽因的知晓,大多是她的才貌,以及她和夫君梁思成、诗人徐志摩及挚友金岳霖的爱情与友情。这不难理解,才子与佳人的故事,自古以来都是让世人津津乐道并加以发挥的话题。然而,要怎样的传奇女子,才能让那个时代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乐于与之共同分享工作与生活,并以广博的胸怀常伴左右呢?
我不敢妄加评说。
我只是知道,梁思成在23岁那年,是因为林徽因的缘故,才远赴美国与建筑结缘;张学良时代的东北大学建筑系,也是林徽因协助夫君共同创办;营造学社艰难却卓有成就的岁月里,自然也离不开她一次次的长途跋涉和测绘参校;清华大学建筑系,更是由梁林二人共同营建。
在《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前言中,梁先生这样写道:“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同事和旧日的同窗林徽因。二十多年来,她在我们共同的事业中不懈地贡献着力量。从在大学求学的时代起,我们就互相为对方‘干苦力活’,以后,在大部分的实地考察中,她又与我作伴,有过许多重要的发现,并对众多的建筑物进行过实测和草绘。近年来,她虽罹患重病,却仍葆其天赋的机敏与坚毅;在战争时期的艰难日子里,营造学社的学术精神和士气得以维持,主要应归功于她。没有她的合作与启迪,无论是本书的撰写,还是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是不能成功的。”
夜风拂过带着墨迹的书页,一张老照片跃入眼帘,那是林徽因考察山西汾阳县小相村灵岩寺时的情景:照片中的林先生正仰头与废墟中的佛像相对而视,目光流转,仿佛在进行着已持续千年的交谈。从她的姿态中,我分明感受到了爱,也正是这种爱,成就了她对中国建筑文化不变的执着。
藉林先生110周年诞辰之际,向各位读者奉上王军先生的文章,以纪念建筑师林徽因。
原文链接:http://www.ngmchina.com.cn/web/?action-viewnews-itemid-249088

人们对林徽因的知晓,大多是她的才貌,以及她和夫君梁思成、诗人徐志摩及挚友金岳霖的爱情与友情。这不难理解,才子与佳人的故事,自古以来都是让世人津津乐道并加以发挥的话题。然而,要怎样的传奇女子,才能让那个时代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乐于与之共同分享工作与生活,并以广博的胸怀常伴左右呢?
我不敢妄加评说。
我只是知道,梁思成在23岁那年,是因为林徽因的缘故,才远赴美国与建筑结缘;张学良时代的东北大学建筑系,也是林徽因协助夫君共同创办;营造学社艰难却卓有成就的岁月里,自然也离不开她一次次的长途跋涉和测绘参校;清华大学建筑系,更是由梁林二人共同营建。
在《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前言中,梁先生这样写道:“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同事和旧日的同窗林徽因。二十多年来,她在我们共同的事业中不懈地贡献着力量。从在大学求学的时代起,我们就互相为对方‘干苦力活’,以后,在大部分的实地考察中,她又与我作伴,有过许多重要的发现,并对众多的建筑物进行过实测和草绘。近年来,她虽罹患重病,却仍葆其天赋的机敏与坚毅;在战争时期的艰难日子里,营造学社的学术精神和士气得以维持,主要应归功于她。没有她的合作与启迪,无论是本书的撰写,还是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是不能成功的。”
夜风拂过带着墨迹的书页,一张老照片跃入眼帘,那是林徽因考察山西汾阳县小相村灵岩寺时的情景:照片中的林先生正仰头与废墟中的佛像相对而视,目光流转,仿佛在进行着已持续千年的交谈。从她的姿态中,我分明感受到了爱,也正是这种爱,成就了她对中国建筑文化不变的执着。
藉林先生110周年诞辰之际,向各位读者奉上王军先生的文章,以纪念建筑师林徽因。
原文链接:http://www.ngmchina.com.cn/web/?action-viewnews-itemid-249088

后一篇:建筑师林徽因的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