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志内容 |
撰文:埃德温·多布 Edwin Dobb
摄影:尤金·理查兹 Eugene Richards
翻译:刘珺


苏珊·康奈尔抵达了这天要跑的第一座油井,把时髦的黑框眼镜往18轮液罐车的仪表盘上一扔,爬下驾驶室,将防火工作服的拉链一直拉到脖子底下。时为2012年7月上旬,大约早晨7点,我们身处北达科他州西部的伯特霍尔德堡印第安保留地。39岁的康奈尔是两个女孩的母亲,也是产油区内为数稀少的女性卡车司机之一,从事运废液的工作。“油井采出液”是正式名称,而司机们直呼其为“脏水”。在开采新油井的最初一段日子里,钻井过程中添加的各种液体和其他废料随石油一起涌上,还伴有富集于蕴含原油的岩层之上的地下盐水。最终,采出液中的人造添加剂越来越少,大部分为盐水。在我们面前的六个三层楼高的储罐中,五个装的是石油,第六个里面是废液——康奈尔的任务就是把它运到一口废液倾倒井去。
“你可千万别给我晕过去呀。”康奈尔半开玩笑地对我说。我们已爬上一道陡梯,来到离地9米的钢制窄道上,但她话里的意思并不是指恐高。她说,在她刚开始干这一行的时候,有一次被脏水罐顶盖打开时涌出的浓烈气味熏得要死。“我一下子跪倒在地。”没人警告过她,这脏水里含有几十种化学物质,包括硫化氢——有臭鸡蛋味的气体,它来自储罐内生长的细菌,浓度高时具有毒性,甚而致命。
可怕的是,面对这种气体最大的危险,是在你的嗅觉被它臭得麻木了以后。这是康奈尔不得不自学完成的另一堂安全教育课。后来终于有人给了她一个硫化氢探测器,从那以后,她每次接近一个臭得吓人的储罐时都把它别在领口。有一次她从液罐车里向外抽脏水时,探测器响了起来,她慌忙跑开,以为逃过一劫。但几小时后,腹部痛如刀绞,随之开始了连续一周的呕吐。她下一个入手的装备是防毒面具。
康奈尔让我站在上风处,然后小心翼翼地抬起了舱盖。没有臭气。这在康奈尔的意料之中,她常从这口井运脏水,但她说,你永远无法知道常规工作哪天会被要命的意外打断。居高临下的通道给了我鸟瞰四野的机会。砾石铺就的采油场之外是一块块种着亚麻和向日葵的田地,接着是连阡累陌的小麦、紫花苜蓿和油菜。更远处,密苏里河在荒原中切割出一道广阔的河弯。一派北部平原朴实的壮美。
这田园诗意的“幕间休息”被打断了。康奈尔已爬下长梯,正从货车侧面卸下6米长的软管——和消防水龙带类似,但比那还要沉。只有1.67米高、体重45公斤的康奈尔却行动利落。她身体前倾,拖动地上厚重的管子,把一头接在车载液罐后面,另一头连上储罐底部的排放口,然后拉下长长的金属把手,打开阀门。如果不仔细看,你可能会忽略搭在康奈尔肩头的褐色发辫,和旧棒球帽阴影下那双湛蓝的眼睛。
半小时后,我们回到驾驶室,开着增重了一百桶废液的大卡车驶离。康奈尔不怎么踩离合器。“瞧我开得快赶上专业司机了。”她笑着自嘲说,继而承认自己花了好几个月才掌握了在红灯前换挡的技巧。
在这片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被称为“巴肯岩层”的产油区,开卡车跑运输是最常见的工作。这里的油藏分布得深、广而零散,但近年来先进的钻探和开采技术使得提取石油成为可能。从2006年初到现在,当地石油产量增长了近150倍,达到每天66万多桶,使北达科他州超过阿拉斯加州,跃居美国国内产油区第二位,仅次于得克萨斯州。
除了少数几个行业内部人士外,没人预想到今日的盛况。现在,一些乐观的石油商预言本州的石油日产油量最终将追上得克萨斯州,达到200万桶。钻井数也许会从目前的约8000口增加到4万~5万口。到开采热潮结束时——也许是20年以后——开采的高品质原油总量可能将达到140亿桶。而在深处内陆的乡村地区建起更多的输油管道前,大部分石油和废液都将由货车运输;其他大规模快速开发所需的物资也一样,如砾石、建筑材料、工具和机械设备等。北美大草原正在经历工业化。如果这场转型需要一个标志,没有比康奈尔的18轮卡车更合适的候选者了。
如此广泛而剧烈的改变势必引发质疑。成千上万的外来人口正向这一地区汇集,有求职的,有急于赚钱还债的,也有来捣乱的。这里的确有大把就业机会,但是一个由农场和小镇组成的地区如何顶得住如此人潮的冲击?另一个风险是环境破坏。水力压裂法是大部分关注的焦点,在开采过程中,钻井深透地下页岩层,大量淡水混合着砂子和其他物质(包括有毒成分)在高压下注入井内,将岩层压出裂缝,使分散封存的油气得以逸入井道。那么多净水从何而来呢?又如何避免在其他地区已有先例的、开采废液污染地下水的事件呢?更长远来看,大草原安然空寂的无价之美,在开足马力、遍及各处的开发工程面前,在尽快尽量开采石油的热潮之下,还能得以保存吗?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3年3月号)
摄影:尤金·理查兹 Eugene Richards
翻译:刘珺

一架抽油机兀立在理查德和布伦达·乔根森夫妇邻居家的地产上,但油井却是他们家的土地下运作。和许多农场主一样,他们虽然拥有地产,却失去了采矿权,因此无权干涉油井的修建。在年幼孙辈玩耍的秋千处,视野之内还将钻下三口新油井。“这实在可怕。”布伦达说。

在沃特福德废弃的农场建筑边,一排活动房屋标志着北达科他州的时来运转。此前该州人口一直在流失。从2010年起,数以万计的人们——大部分是经济萧条的逃难者——为了找寻生计而涌入产油区。那些无法如愿的移民很可能落到无家可归、无工可打的下场。
苏珊·康奈尔抵达了这天要跑的第一座油井,把时髦的黑框眼镜往18轮液罐车的仪表盘上一扔,爬下驾驶室,将防火工作服的拉链一直拉到脖子底下。时为2012年7月上旬,大约早晨7点,我们身处北达科他州西部的伯特霍尔德堡印第安保留地。39岁的康奈尔是两个女孩的母亲,也是产油区内为数稀少的女性卡车司机之一,从事运废液的工作。“油井采出液”是正式名称,而司机们直呼其为“脏水”。在开采新油井的最初一段日子里,钻井过程中添加的各种液体和其他废料随石油一起涌上,还伴有富集于蕴含原油的岩层之上的地下盐水。最终,采出液中的人造添加剂越来越少,大部分为盐水。在我们面前的六个三层楼高的储罐中,五个装的是石油,第六个里面是废液——康奈尔的任务就是把它运到一口废液倾倒井去。
“你可千万别给我晕过去呀。”康奈尔半开玩笑地对我说。我们已爬上一道陡梯,来到离地9米的钢制窄道上,但她话里的意思并不是指恐高。她说,在她刚开始干这一行的时候,有一次被脏水罐顶盖打开时涌出的浓烈气味熏得要死。“我一下子跪倒在地。”没人警告过她,这脏水里含有几十种化学物质,包括硫化氢——有臭鸡蛋味的气体,它来自储罐内生长的细菌,浓度高时具有毒性,甚而致命。
可怕的是,面对这种气体最大的危险,是在你的嗅觉被它臭得麻木了以后。这是康奈尔不得不自学完成的另一堂安全教育课。后来终于有人给了她一个硫化氢探测器,从那以后,她每次接近一个臭得吓人的储罐时都把它别在领口。有一次她从液罐车里向外抽脏水时,探测器响了起来,她慌忙跑开,以为逃过一劫。但几小时后,腹部痛如刀绞,随之开始了连续一周的呕吐。她下一个入手的装备是防毒面具。
康奈尔让我站在上风处,然后小心翼翼地抬起了舱盖。没有臭气。这在康奈尔的意料之中,她常从这口井运脏水,但她说,你永远无法知道常规工作哪天会被要命的意外打断。居高临下的通道给了我鸟瞰四野的机会。砾石铺就的采油场之外是一块块种着亚麻和向日葵的田地,接着是连阡累陌的小麦、紫花苜蓿和油菜。更远处,密苏里河在荒原中切割出一道广阔的河弯。一派北部平原朴实的壮美。
这田园诗意的“幕间休息”被打断了。康奈尔已爬下长梯,正从货车侧面卸下6米长的软管——和消防水龙带类似,但比那还要沉。只有1.67米高、体重45公斤的康奈尔却行动利落。她身体前倾,拖动地上厚重的管子,把一头接在车载液罐后面,另一头连上储罐底部的排放口,然后拉下长长的金属把手,打开阀门。如果不仔细看,你可能会忽略搭在康奈尔肩头的褐色发辫,和旧棒球帽阴影下那双湛蓝的眼睛。
半小时后,我们回到驾驶室,开着增重了一百桶废液的大卡车驶离。康奈尔不怎么踩离合器。“瞧我开得快赶上专业司机了。”她笑着自嘲说,继而承认自己花了好几个月才掌握了在红灯前换挡的技巧。
在这片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被称为“巴肯岩层”的产油区,开卡车跑运输是最常见的工作。这里的油藏分布得深、广而零散,但近年来先进的钻探和开采技术使得提取石油成为可能。从2006年初到现在,当地石油产量增长了近150倍,达到每天66万多桶,使北达科他州超过阿拉斯加州,跃居美国国内产油区第二位,仅次于得克萨斯州。
除了少数几个行业内部人士外,没人预想到今日的盛况。现在,一些乐观的石油商预言本州的石油日产油量最终将追上得克萨斯州,达到200万桶。钻井数也许会从目前的约8000口增加到4万~5万口。到开采热潮结束时——也许是20年以后——开采的高品质原油总量可能将达到140亿桶。而在深处内陆的乡村地区建起更多的输油管道前,大部分石油和废液都将由货车运输;其他大规模快速开发所需的物资也一样,如砾石、建筑材料、工具和机械设备等。北美大草原正在经历工业化。如果这场转型需要一个标志,没有比康奈尔的18轮卡车更合适的候选者了。
如此广泛而剧烈的改变势必引发质疑。成千上万的外来人口正向这一地区汇集,有求职的,有急于赚钱还债的,也有来捣乱的。这里的确有大把就业机会,但是一个由农场和小镇组成的地区如何顶得住如此人潮的冲击?另一个风险是环境破坏。水力压裂法是大部分关注的焦点,在开采过程中,钻井深透地下页岩层,大量淡水混合着砂子和其他物质(包括有毒成分)在高压下注入井内,将岩层压出裂缝,使分散封存的油气得以逸入井道。那么多净水从何而来呢?又如何避免在其他地区已有先例的、开采废液污染地下水的事件呢?更长远来看,大草原安然空寂的无价之美,在开足马力、遍及各处的开发工程面前,在尽快尽量开采石油的热潮之下,还能得以保存吗?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3年3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