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法言》(上)
(2014-02-27 07:36:31)
标签:
读书扬雄法言文化 |
学行卷第一
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
或曰:“人羡久生,将以学也,可谓好学已乎?”曰:“未之好,学不羡。”
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
或曰:“学无益也,如质何?”曰:“未之思矣。夫有刀者砻诸,有玉者错诸,不砻不错,焉攸用?砻而错诸,质在其中矣。否则辍。”
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曰:“类我,类我。”久则肖之矣。速哉,七十子之肖仲尼也!
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
孔子习周公者也,颜渊习孔子者也,羿、逄蒙分其弓,良舍其策,般投其斧而习诸,孰曰非也?或曰:“此名也,彼名也,处一焉而已矣。”曰:“川有渎,山有岳,高而且大者,众人所能踰也?”
或问:“世言铸金,金可铸与?”曰:“吾闻觌君子者,问铸人,不问铸金。”或曰:“人可铸与?”曰:“孔子铸颜渊矣。”或人踧尔曰:“旨哉!问铸金,得铸人。”
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
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务学不如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
一閧之市,不胜异意焉;一卷之书,不胜异说焉。一閧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
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也,况习是之胜非乎?於戏!学者审其是而已矣。或曰:“焉知是而习之?”曰:“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
学之为王者事,其已久矣。尧、舜、禹、汤、文、武汲汲,仲尼皇皇,其已久矣。
或问“进”。曰:“水。”或曰:“为其不舍昼夜与?”曰:“有是哉!满而后渐者,其水乎?”或问“鸿渐”。曰:“非其往不往,非其居不居,渐犹水乎!”“请问木渐。”曰:“止于下而渐于上者,其木也哉!亦犹水而已矣。”
吾未见斧藻其德若斧藻其楶者也。
鸟兽触其情者也,众人则异乎!贤人则异众人矣,圣人则异贤人矣。礼义之作,有以矣夫!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
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
晞骥之马,亦骥之乘也。晞颜之人,亦颜之徒也。或曰:“颜徒易乎?”曰:“晞之则是。”曰:“昔颜尝晞夫子矣,正考甫尝晞尹吉甫矣,公子奚斯尝晞正考甫矣。不欲晞则已矣,如欲晞,孰御焉?”
或曰:“书与经同,而世不尚,治之可乎?”曰:“可。”或人哑尔笑曰:“须以发策决科。”曰:“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子为道乎?为利乎?”或曰:“耕不获,猎不飨,耕猎乎?”曰:“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是获飨已。吾不睹参、辰之相比也。”是以君子贵迁善。迁善者,圣人之徒与!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
频频之党,甚于鸒斯,亦贼夫粮食而已矣。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
或谓子之治产,不如丹圭之富。曰:“吾闻先生相与言,则以仁与义;市井相与言,则以财与利。如其富,如其富!”或曰:“先生生无以养也,死无以葬也,如之何?”曰:“以其所以养,养之至也;以其所以葬,葬之至也。”
或曰:“猗顿之富以为孝,不亦至乎?颜其馁矣。”曰:“彼以其粗,颜以其精,彼以其回,颜以其贞。颜其劣乎?颜其劣乎?”
或曰:“使我纡朱怀金,其乐可量也?”曰:“纡朱怀金者之乐,不如颜氏子之乐。颜氏子之乐也,内;纡朱怀金者之乐也,外。”或曰:“请问屡空之内。”曰:“颜不孔,虽得天下不足以为乐。”“然亦有苦乎?”曰:“颜苦孔之卓之至也。”或人瞿然笑曰:“兹苦也,只其所以为乐也与!”
曰:“有教立道,无止仲尼;有学术业,无止颜渊。”或曰:“立道,仲尼不可为思矣。术业,颜渊不可为力矣。”曰:“未之思也,孰御焉?”
吾子卷第二
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彫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或曰:“赋可以讽乎?”曰:“讽乎!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也。”或曰:“雾縠之组丽。”曰:“女工之蠹矣。”《剑客论》曰:“剑可以爱身。”曰:“狴犴使人多礼乎?”
或问:“景差、唐勒、宋玉、枚乘之赋也,益乎?”曰:“必也淫。”“淫,则奈何?”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门之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
或问“苍蝇、红紫”。曰:“明视。”问“郑、卫之似”。曰:“聪听。”或曰:“朱、旷不世,如之何?”曰:“亦精之而已矣。”
或问:“交五声、十二律也,或雅,或郑,何也?”曰:“中正则雅,多哇则郑。”请问“本”。曰:“黄钟以生之,中正以平之,确乎,郑、卫不能入也!”
或曰:“女有色,书亦有色乎?”曰:“有。女恶华丹之乱窈窕也,书恶淫辞之淈法度也。”
或问:“屈原智乎?”曰:“如玉如莹,爰变丹青。如其智!如其智!”
或问:“君子尚辞乎?”曰:“君子事之为尚。事胜辞则伉,辞胜事则赋,事、辞称则经。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或问:“公孙龙诡辞数万以为法,法与?”曰:“断木为棋,捖革为鞠,亦皆有法焉。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
观书者譬诸观山及水,升东岳而知众山之逦迤也,况介丘乎?浮沧海而知江河之恶沱也,况枯泽乎?舍舟航而济乎渎者,末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弃常珍而嗜乎异馔者,恶睹其识味也?委大圣而好乎诸子者,恶睹其识道也?
山径之蹊,不可胜由矣;向墙之户,不可胜入矣。曰:“恶由入?”曰:“孔氏。孔氏者,户也。”曰:“子户乎?”曰:“户哉!户哉!吾独有不户者矣。”
或欲学《苍颉》、《史篇》。曰:“史乎!史乎!愈于妄阙也。”
或曰:“有人焉,自云姓孔,而字仲尼。入其门,升其堂,伏其几,袭其裳,则可谓仲尼乎?”曰:“其文是也,其质非也。”“敢问质?”曰:“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圣人虎别,其文炳也。君子豹别,其文蔚也。辩人貍别,其文萃也。貍变则豹,豹变则虎。
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好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君子言也无择,听也无淫。择则乱,淫则辟。述正道而稍邪哆者有矣,未有述邪哆而稍正也。
孔子之道,其较且易也!或曰:“童而习之,白纷如也,何较且易?”曰:“谓其不奸奸,不诈诈也。如奸奸而诈诈,虽有耳目,焉得而正诸?”
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寡闻则无约也,寡见则无卓也。
绿衣三百,色如之何矣?纻絮三千,寒如之何矣?
君子之道有四易,简而易用也,要而易守也,炳而易见也,法而易言也。
震风陵雨,然后知夏屋之为帡幪也;虐政虐世,然后知圣人之为郛郭也。
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后之塞路者有矣,窃自比于孟子。
或曰:“人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将谁使正之?”曰:“万物纷错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或曰:“恶睹乎圣而折诸?”曰:“在则人,亡则书,其统一也。”
修身卷第三
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
或曰:“孔子之事多矣,不用,则亦勤且忧乎?”曰:“圣人乐天知命,乐天则不勤,知命则不忧。”
或问“铭”。曰:“铭哉!铭哉!有意于慎也。”
圣人之辞,可为也;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是以君子强学而力行。
珍其货而后市,修其身而后交,善其谋而后动成道也。
君子之所慎:言、礼、书。
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或曰:“君子自守,奚其交?”曰:“天地交,万物生;人道交,功勋成,奚其守?”
好大而不为,大不大矣;好高而不为,高不高矣。
仰天庭,而知天下之居卑也哉!
公仪子、董仲舒之才之邵也,使见善不明,用心不刚,俦克尔?
或问“仁、义、礼、智、信之用”。曰:“仁,宅也。义,路也。礼,服也。智,烛也。信,符也。”
有意哉!孟子曰:“夫有意而不至者有矣,未有无意而至者也。”
或问“治己”。曰:“治己以仲尼。”或曰:“治己以仲尼,仲尼奚寡也?”曰:“率马以骥,不亦可乎?”或曰:“田圃田者,莠乔乔;思远人者,心忉忉。”曰:“日有光,月有明。三年不目日,视必盲;三年不目月,精必矇。荧魂旷枯,糟莩旷沈,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
或问:“何如斯谓之人?”曰:“取四重,去四轻,则可谓之人。”曰:“何谓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敢问四轻?”曰:“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淫。”
《礼》多仪。或曰:“日昃不食肉,肉必乾;日昃不饮酒,酒必酸。宾主百拜而酒三行,不已华乎?”曰:“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
山雌之肥,其意得乎?或曰:“回之箪瓢,臞如之何?”曰:“明明在上,百官牛羊,亦山雌也;暗暗在上,箪瓢捽如,亦山雌也,何其臞?千钧之轻,乌获力也;箪瓢之乐,颜氏德也。”
或问:“犂牛之鞹与玄骍之鞹,有以异乎?”曰:“同。”“然则何以不犂也?”曰:“将致孝乎鬼神,不敢以其犂也。如刲羊刺豕,罢宾犒师,恶在犂不犂也!”
有德者好问圣人。或曰:“鲁人鲜德,奚其好问仲尼也?”曰:“鲁未能好问仲尼也。如好问仲尼,则鲁作东周矣。”
或问:“人有倚孔子之墙,弦郑、卫之声,诵韩、庄之书,则引诸门乎?”曰:“在夷貉则引之,倚门墙则麾之,惜乎衣未成而转为裳也。”
圣人耳不顺乎非,口不肄乎善,贤者耳择、口择,众人无择。或问“众人”,曰:“富贵生。”“贤者”,曰:“义。”“圣人”,曰:“神。”观乎贤人,则见众人;观乎圣人,则见贤人;观乎天地,则见圣人。天下有三好:众人好己从,贤人好己正,圣人好己师。天下有三检:众人用家检,贤人用国检,圣人用天下检。天下有三门:由于情欲,入自禽门;由于礼义,入自人门;由于独智,入自圣门。
或问:“士何如斯可以禔身?”曰:“其为中也弘深,其为外也肃括,则可以禔身矣。”
君子微慎厥德,悔吝不至,何元憞之有?
上士之耳训乎德,下士之耳顺乎己。
言不惭、行不耻者,孔子惮焉。
问道卷第四
或问“道”,曰:“道也者,通也,无不通也。”或曰:“可以适它与?”曰:“适尧、舜、文王者为正道,非尧、舜、文王者为它道,君子正而不它。”
或问“道”,曰:“道若涂若川,车航混混,不舍昼夜。”或曰:“焉得直道而由诸?”曰:“涂虽曲而通诸夏则由诸,川虽曲而通诸海则由诸。”或曰:“事虽曲而通诸圣,则由诸乎?”
道、德、仁、义、礼,譬诸身乎?夫道以导之,德以得之,仁以人之,义以宜之,礼以体之,天也。合则浑,离则散,一人而兼统四体者,其身全乎!
或问“德表”,曰:“莫知作,上作下。”请问“礼莫知”,曰:“行礼于彼,而得于此,奚其知!”或曰:“孰若无礼而德?”曰:“礼,体也。人而无礼,焉以为德?”
或问“天”,曰:“吾于天与,见无为之为矣!”或问:“彫刻众形者,匪天与?”曰:“以其不彫刻也。如物刻而彫之,焉得力而给诸?”
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捶提仁义,绝灭礼学,吾无取焉耳。
吾焉开明哉?惟圣人为可以开明,它则苓。大哉,圣人言之至也!开之,廓然见四海;闭之,閛然不睹墙之里。
圣人之言,似于水火。或问“水火”,曰:“水,测之而益深,穷之而益远;火,用之而弥明,宿之而弥壮。”
允治天下,不待礼文与五教,则吾以黄帝、尧、舜为疣赘。
或曰:“太上无法而治,法非所以为治也。”曰:“鸿荒之世,圣人恶之,是以法始乎伏牺,而成乎尧。匪伏匪尧,礼义哨哨,圣人不取也。”
或问:“八荒之礼,礼也,乐也,孰是?”曰:“殷之以中国。”或曰:“孰为中国?”曰:“五政之所加,七赋之所养,中于天地者,为中国。过此而往者,人也哉!”
圣人之治天下也,碍之以礼乐。无则禽,异则貉。吾见诸子之小礼乐也,不见圣人之小礼乐也。孰有书不由笔,言不由舌?吾见天常为帝王之笔舌也。
智也者,知也。夫智用不用,益不益,则不赘亏矣。
深知器械、舟车、宫室之为,则礼由已。
或问“大声”,曰:“非雷非霆,隐隐耾耾,久而愈盛,尸诸圣。”
或问:“道有因无因乎?”曰:“可则因,否则革。”
或问“无为”。曰:“奚为哉?在昔虞、夏,袭尧之爵,行尧之道,法度彰,礼乐著,垂拱而视天下民之阜也,无为矣。绍桀之后,篡纣之余,法度废,礼乐亏,安坐而视天下民之死,无为乎?”
或问:“太古涂民耳目,惟其见也闻也。见则难蔽,闻则难塞。”曰:“天之肇降生民,使其目见耳闻,是以视之礼,听之乐。如视不礼,听不乐,虽有民,焉得而涂诸?”
或问“新敝”,曰:“新则袭之,敝则益损之。”
或问:“太古德怀不礼怀,婴儿慕,驹犊从,焉以礼?”曰:“婴、犊乎!婴、犊母怀不父怀。母怀,爱也;父怀,敬也。独母而不父,未若父母之懿也。”
狙诈之家曰:“狙诈之计,不战而屈人兵,尧舜也。”曰:“不战而屈人兵,尧舜也。沾项渐襟,尧舜乎?炫玉而贾石者,其狙诈乎!”或问:“狙诈与亡孰愈?”曰:“亡愈。”或曰:“子将六师,则谁使?”曰:“御得其道,则天下狙诈咸作使;御失其道,则天下狙诈咸作敌。故有天下者,审其御而已矣。”或问:“威震诸侯,须于征与狙诈之力也,如其亡?”曰:“威震诸侯须于狙诈,可也。未若威震诸侯而不须狙诈也。”或曰:“无狙诈,将何以征乎?”曰:“纵不得不征,不有《司马法》乎?何必狙诈乎?”
申、韩之术,不仁之至矣,若何牛羊之用人也!或曰:“刀不利,笔不銛,而独加诸砥,不亦可乎?”曰:“人砥,则秦尚矣。”
或曰:“刑名非道邪?何自然也?”曰:“何必刑名?围棋、击剑、反目、眩形,亦皆自然也。由其大者,作正道;由其小者,作奸道。”
或曰:“申、韩之法非法与?”曰:“法者,谓唐、虞、成周之法也。如申、韩!如申、韩!”
庄周、申、韩不乖圣人而渐诸篇,则颜氏之子、闵氏之孙其如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