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们去颐和园游览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万寿山上的高大建筑----佛香阁,现在的的佛香阁是慈禧当年复建的。乾隆在建造清漪园时最早是在佛香阁所在之处仿照浙江西湖六合塔而建造的延寿塔,但是当塔建到第八层也就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下旨拆除建阁。乾隆拆塔建阁缘由说法多样,一说地基难以承受而拆、一说自然坍塌、一说风水不好而拆等等莫衷一是。不过我们可以从建塔、拆塔、建阁的有关记载按时间顺序逐一列出,从中看看是否可以寻找出一些蛛丝马迹呢?
乾隆十六年(1751年)《御制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碑记》记载……剏建梵宫,命之曰大报恩延寿寺。殿宇千楹,浮图九级,堂庑翼如,金碧辉映,香灯函贝叶以为礼忏祝嘏地……自今伊始,其以慈寺为乐林、为香国,万几之暇,亲奉大安辇随。喜于此,前临平湖则醍醐之海也,后倚翠屏则阿耨之山也,招提广开,舍利高矗,则琉璃土而玉罂台也,散华葳蕤流芬飞樾栴檀之香,遡风而闻,迦陵之鸟送音,而至我圣母仁心。……..
更辟甘露场,祗树园布就,青鸳大兰若,堂殿八九重,铁锁界百道,铃铎半空响,后有舍利塔,直上凌虚空,高悬金露盘,去地百余丈。中为无垢地,处处白银阶,涂壁百品香,窣地七宝饰……。
乾隆十八年(1753年)御制玉峰塔影诗:浮图九层,仿金山妙髙峰为之,髙踞重峦,影入虚牖。窣堵最髙处,岧岧霄汉间。天风摩鹳鹤,浩刼镇瀛寰。结揽八窗达,登临一晌间。俯凭云海幻,朅尔忆金山。静明园(玉泉山)玉峰塔(1750年仿镇江金山慈寿塔之制建造)。
乾隆二十年(1755年)《雨后万寿山》诗句写到“塔影渐高出岭上,林光增密锁岩阿”,乾隆在前句后注释:山前建延寿塔今至第五层,已高出山顶矣。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万寿山即景》有句“隔岁山容忽入夏,阅时塔影渐横云”,乾隆在句后注释:时构塔已至第八层尚未毕工。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八月九日)档案记载:万寿山延寿塔工程遵旨停修。工程原估银四十六万四千八百三十四两九钱七分四厘,拆毁八层塔身值银十五万二百四十九两九钱四厘,其中堪用木料砖石等值银九万二千六百二十八两三钱五分五厘,实际拆毁塔身值银五万七千六百二十一两五钱四分九厘。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御制大报恩延寿寺志过诗》一首,内有“南北况异宜,窣堵建未妥”之句。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春季)《新春游万寿山报恩延寿寺诸景即事杂咏》诗句“宝塔初修未克终,佛楼改建落成工”,乾隆诗句后注:先是欲仿浙江六和塔式建塔为圣母皇太后祝厘,工作不臻而颓。因考《春明梦余录》历载京城西北隅不宜高建窣堵乃罢,更筑之议就其基改建佛楼,且作诗纪实,题曰‘志过云’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七月)档案记载:万寿山八方阁成,作悬山、佛像等工程需用银十五万两,奉旨:“向广储司领用”。
从以上这些资料里归结一个脉络:清漪园延寿塔和静明园玉峰塔几乎为同年所建,延寿塔仿照浙江六合塔所建,玉峰塔是仿照江苏金山慈寿塔所建。
清漪园开建的第二年也就是1751年乾隆将建延寿塔写进了《御制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碑记》,并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石立碑立于大报恩延寿寺内,这年正是其母崇庆皇太后六十大寿,说明塔已经开建。
从延寿塔开建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夏其还作诗咏颂已经建了八层的延寿塔,但是一年后的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八月奉旨停建,拆除八层延寿塔,难道不是1758年拆除?
佛香阁建成后加上里面佛像等又追加了十五万两白银,难道拆塔建阁费用总计超过50万两白银?!
综上所叙我认为:
1、乾隆主观上就想拆除延寿塔。其理由:我分析乾隆仿南方两座塔同时兴建而且两座塔层数不同但是样式雷同(乾隆诗句中说玉泉山玉峰塔九层实为七层),这对造园艺术颇有造诣的乾隆应该是清楚的。但是在建塔之初其母六十大寿之际乾隆建延寿塔的金口玉言被刻进了《御制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碑记》,并矗立在了为其母亲建造的大报恩延寿寺内。即使乾隆发现了建塔的重复、雷同但由于石碑有证也骑虎难下。
随着延寿塔的日益增高,其与玉峰塔的雷同、重复的弊端俞显突出。如果是因为延寿塔地基难以承载那么应该是工程设计的质量问题,乾隆对自己亲自设计督造献给母亲祝寿的礼物是绝对不会容忍的。乾隆在清漪园营造的十四年中下旨处理了很多因为出了建筑质量问题的官员。就是对一些陈设被雨水淋湿、建筑漏雨、建筑渣土没有清除等所谓小事的责任人都难免被罚俸。对于望蟾阁(涵虚堂前身)建筑地基没有处理好在连续多年的修复中被处理的官员更多了,而且都有档案记载。所以延寿塔如是因为他人原因而拆除那乾隆是绝不会轻易放过他的,档案里面也会有记载的。所以拆塔建阁应该就是乾隆自己为之。
其实从上面的一些记载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所做《新春游万寿山报恩延寿寺诸景即事杂咏》诗句自己的注释也可以得到印证。一是“奉旨停建”,说明是乾隆命令停建的。二是乾隆还说“先是欲仿浙江六和塔式建塔,为圣母皇太后祝厘,工作不臻而颓。因考《春明梦余录》历载京城西北隅不宜高建窣堵乃罢,更筑之议就其基改建佛楼,且作诗纪实,题曰‘志过云’”。一个“工作不臻而颓”是找的第一个理由,但其含糊不清,是谁工作不周造成延寿塔倾斜或者坍塌?没有交代!最后借坡下驴说“《春明梦余录》历载京城西北隅不宜高建窣堵乃罢”,意为“工作不臻而颓”正和朕意,明末的孙承泽早就说过京城西北不宜建高塔。乾隆以此文过饰非,为自己开脱,难道静明园的玉峰塔没在京城西北隅吗?再有乾隆的“志过云”诗句里有“南北况异宜,窣堵建未妥”之句,意思南北地域不同,在北方仿照南方的塔建造不太适合,有“南橘北枳”之嫌,难道玉泉山的玉峰塔不是仿照南方窣堵(塔)而建的吗?
乾隆吟咏清漪园诗多达1523首(有一首疑似没有录入),但是佛香阁作为清漪园内最主要的建筑却内有在乾隆的诗句里被描绘(仅提了一句“佛楼”),但是延寿塔却三次在乾隆诗句里出现,大概乾隆也为自己出尔反尔、劳民伤财的做法讳莫如深吧。
2、拆除延寿塔应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一些资料都说是乾隆二十三年拆塔,但是乾隆二十二年夏延寿塔就已经建到八层了,不可能时隔一年还是八层,应该是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九日呈报的是奉旨拆塔的实际费用,而拆塔应该在这之前了。
3、佛香阁建设进度比建延寿塔快多了。从以上资料上可知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佛香阁建成,如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拆塔计算用了三年时间建成了佛香阁,而延寿塔从乾隆二十年(1755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两年才建了三层。
自己杜撰,资料有限,错误难免,还望海涵。
雪中佛香阁


佛香阁南侧。八面四重檐,内三层外四层佛楼


佛香阁南眺,昆明湖尽收眼底

排云殿建筑对称分布

西望宝云阁、听鹂馆、共一楼一目了然

转轮藏就在佛楼东侧

向北看是众香界和智慧海


佛楼一层如今是明代千手观音

第二层现如今佛像皆无

第三层空荡荡满目苍凉
天花顶八侧面画着全国著名的楼阁宝塔


佛香阁南山门悬挂的匾额

佛香阁北门上也有匾额

佛香阁外四层悬挂斗匾

第三层悬挂是:式杨风教

第二层匾额上慈禧三方印

最底层匾额上“三方佛爷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