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北京八大处出现了第一座寺院,这便是卢师寺。当时的证果寺称为尸陀林,是卢师寺弃尸之所。唐天宝八年(749),尸陀林不再是僧人弃尸的地方,这里出现了寺院,名为感应寺,当时的卢师寺改称真应寺,与感应寺同时并存。到了元代,真应寺改称大天源延圣寺,而感应寺改称镇海寺,也是同时并存的两座寺院。到了明代,大天源延圣寺改称清凉寺,而镇海寺则改称证果寺,还是同时并存的两座寺院。
八大处最大的寺庙清凉寺遗址位于证果寺以东,占地百亩许,如今是八大处苗圃所在地。在这处平台上,发现大量的宫殿柱础,从文献可知,这里是八大处历史上最早的庙宇,名叫卢师寺,始建于隋代末年。唐天宝八年(749)重修,易名真应寺。元泰定三年(1326)再次重修,改名大天源延圣寺。明正统十一年(1446)重建,改称清凉寺。清光绪年间毁于战火,今仅存遗址。
以上文字摘自“双塔邨人”(李新乐老师)博文,文章参见李新乐老师博文链接:
大天源延圣寺_双塔邨人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2592330100wdsm.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2592330100tq29.html
笔者和“北京古迹”QQ群的朋友游走“香巴拉”时偶然进到八大处苗圃发现清凉寺遗址,此处已经进行了考古探查。从遗址看,清凉寺规模很大,有数进院落,坐北朝南,最南面有塔疑是两座,但是现在可辨认的仅为西侧一座,仅剩塔基,可以看出为八角砖塔,《日下旧闻考》记载为八角七级;东侧的塔清代乾隆朝记载就已经无存,不过从现在的四方形条石围挡看怀疑也是一座塔基(或是钟楼)。
寺院前为塔也是符合隋唐寺院规制的,如东侧是钟楼,那就和正定县的唐代开元寺布局相近了,即东侧钟楼,西侧塔,中间是山门殿。
谷歌地图上的“清凉寺”遗址

西侧的古塔塔基,《日下旧闻考》记载“明曰清凉寺,今废仅存塔一,八棱七级,有石刻天顺四年重修宝塔等字”

八角塔基上面的沟槽砖

塔基上的花砖


东侧疑是塔基,条石围挡四方形,边长10米左右

边上还有石构件

遗址上可见到的大殿墙基


遗址周边石水槽很多,将遗址包围着



石门坎

在大殿墙基处南望,过了房子就是塔基

散落的石构件



大殿遗址内


大殿北侧,地上有更大的柱础石,应为后大殿

附:
《日下旧闻考》中记载:......循山趾而南有卢师山与平坡山并峙,诸寺鳞次,曰清凉、曰证果、曰平坡、皆刹也。长安客话卢师山之卢师寺据刘侗《帝京景物略》始自隋仁寿中,元曰大天源延圣寺,明曰清凉寺,今废仅存塔一,八棱七级,有石刻天顺四年重修宝塔等字。原泰定三年二月建显宗神御殿,于卢师寺赐额曰大天源延圣寺,勅贮金书西番字藏经,八月天源延圣寺神御殿成,十月奉安,显宗御容于大天源延圣寺,赐钞二万锭,四年十月命帝师作佛事于大天源延圣寺。元史泰定帝纪原天历二年五月于玉德殿及大天源延圣寺作佛事,元史文宗纪原明宗必巴实皇后,天历二年请为明宗资冥,福命帝师率诸僧作佛事七日于大天源延圣寺,元史后妃传按,必巴实梵语佛名也,原作八不沙,今译改原元统六年四月,诏大天源延圣寺立,明宗神御殿碑,元史顺帝纪原卢师山以神僧得名,师隋末居此山......碑记昔有僧名卢自江南来寓居西山之尸陀林秘魔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