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殿建于明代,为明代镇守陕西太监晏宏所建。地藏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四面墙均是条石砌筑,前明间开门,东西暗间南面有窗,现在大殿屋顶早已坍塌,徒有四面石围墙伫立,门口古槐一株,已经死去,古槐下有“雒龟”一只。地藏殿笔者去过多次也拍了不少图片但是一直没有搞清楚地藏殿和晏公祠的关系和地藏殿墙上刻字的具体内容。闲暇之时,查找资料并仔细辩之,有了初步结果,独撰出来抛砖引玉了‘
1、地藏殿与晏公祠的关系(晏公祠请参看笔者另一篇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b09aa0102eccb.html )
地藏殿位于北京香山南麓的万安山,在北法海寺之北侧,中间隔着一条涧沟,原有石桥,但石桥早已圮毁。地藏殿和晏公祠实为一体。《帝京景物略》记载:“
祠,正德中晏长侍忠所立也。过涧,石桥,过桥,石门,曰道统门。石殿三楹,像皆石。上像三皇、五帝、三王,左像周召孔孟诸圣贤,石像周程张朱诸大儒。壁五石龛,一龛标一经名,维以藏其经。.......东堂三楹,........堂后累石为洞,洞壁标先儒格言及咏道诗,几性理之半,以待游者观感省发”。从《帝京景物略》记载的“石殿三楹”应该指的就是“地藏殿”,现保留的“停云岩”是《帝京景物略》所指的“堂后累石为洞”;而“东堂三楹”是指“停云岩”洞门口的“废墟”。一般都把两处(晏公祠、地藏殿)说成为两个地方,实为一体。
2、地藏殿建筑年代
这个好说,网上也有,但一般也是书上摘录,没有出处。笔者发现两个出处,一是地藏殿门额上的款识记载,二是地藏殿石门东墙上也有记载。
3、地藏殿墙上文字
地藏殿外墙的石头上有两面刻满了文字,就连石门框内也都没有留白。大墙刻字主要在南面大门的两侧和东面山墙上,大门东侧记载了建造道统庙的起因(序言),由“羲皇之世”正德壬申年(1512年)题写。还有“周礼”有关内容;大门西侧主要刻写三皇五帝、孔子孟轲的内容。
东山墙上详细记载了两次买卖土地山场房屋等内容的地契。一次是正德九年(1514年)十月初四,一次是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一月十八日。记载了卖主由于“乏钱使用准自种山场及...房屋一间...自愿卖与锦衣卫中所擎盖司百户晏清”,两次买主都是这位“晏清”,不知他和“晏宏”是什么关系。为了保险起见,刻石还有“恐后无凭,故立文约,永远为证”,防止反悔,还有“有先悔之人,甘罚白米十石(第二次买卖是罚白米二十石)”,还有“保见人方英”作为中间人。这可是500年前活生生的地契啊。当然还有很多善人出资捐助建庙的功德榜。
最有趣的是在山门框上雕刻着孔子听韶乐的故事,还雕刻出好七种古乐器,并有文字介绍。有“洞箫”(特注明十四根管)、方形的打击乐器“祝”、伏虎状打击乐“敔”、“足鼓”和“管六、孔十二曰之管也”的“泉萧”,更有趣的是还有一件古乐器没有找到资料,名字叫“木戛”其形状如同竖琴,但绝对不是的。小小的地藏殿也是介绍古乐器的场所,珍贵!(注,七种乐器有一种实在是风化的看不清了)
4、地藏殿刻石现状
此处原来是海淀区文物暂保单位,据说改成了区保护单位,但是实际上没有保护,刻石被人盗窃,拓片者随意来拓,我08年拍的照片和10年拍的对比有的字都风化没了,这样一个具有精彩内容的刻石不应该让他默默的消失掉,有关部门应该想办法,起码对刻石文字拓片保护起来,包括晏公祠内的文字。
光绪年常卯绘制的“地藏殿”,曾用名“地藏庵”:
底款:大明正德壬申孟秋上日建

首款:大清康熙四年二月吉旦重修

有关三皇五帝、孔孟之道。
以下六图是两年之间(2008年和2010年)刻字风化的对比,那是非常严重的,现在又过了两年多不知是什么样子了
第一组对比(上面是10年照的,下面是08年照的)


第二组对比:“壬申”、“羲皇”等已经消失


第三组对比:这是地契刻石,“擎盖司百户”等字样也消失了


地藏殿西侧有古井一口,早已干涸

古井边上有“束斋”的刻石,其落款年代和石门额上的一致,均是:大明正德壬申孟秋

注意,地藏殿东山墙(此图中间左侧)也有“束斋”两字,应该不是一般人

古乐器洞箫图

古乐器“祝”图

伏虎状的古乐器“敔”图

古乐器“木戛”图

古乐器“足(?)鼓”图

古乐器“管六、孔十二曰之音”,歙(吸)之“象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