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鲤鱼何处吹浪花

(2010-05-06 11:44:13)
标签:

杂谈

鲤鱼何处吹浪花

 

2010年4月初,新浪科技有一条新闻:乘坐小船张弓射猎的游客巴恩斯,被一条亚洲鲤鱼突然跃起袭击了面部。巴恩斯参与的是在美国新兴的娱乐活动,人们乘坐小船,张弓射杀喜欢在船头前跃起的亚洲鲤鱼,据说此举有益维持生态,因为亚洲鲤的入侵给美洲的本地鱼类带来危机。

这个情景似乎是中国元代诗人萨都刺诗意的翻版,他在路过鱼米之乡嘉兴的旅途中,以“船头鲤鱼吹浪花”描慕了鲤鱼迎船跃起的这一习性。

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说,如同海豚对于海洋民族,鲤鱼善跃的习性还意味着更多。唐代诗人杜甫在四川寓居的年月中,有机会观看涪江上撒网捕鱼的场景。大网渐渐拉起,脱离水面的一刹,老杜注意到深红色的鲤鱼高高跃出网外,脱离了平常鱼类被虏获的命运,不凡的姿态令人震撼。杜甫指出,鲤鱼的不寻常表现中含有神意,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习性。

杜甫眼中鲤鱼的超凡习性,从先圣孔子处可以得到某种佐证,他将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但在后世学者之中存在争论,一种观点称,如果鲤鱼真是具有神性,比起在收网之际跃起脱险,何不当初使自己避免处于网中?批评他们的人说,这是脱离世事的空谈,显示了心灵的麻木不仁。

实际上,从敬畏还是从实用出发,来看待一条鱼的习性,二者从远古一直并行不悖。在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之外,还有学术典籍《说文》中“大者可化为龙”的注释。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宫词中描写了“鱼龙戏”的场景,严肃的学者颜师古则讲了一个有关“鱼龙”新奇的故事,说它在殿前腾跃戏水,先是化为比目鱼,又化为黄龙。而想象与赞美,不妨碍取之为盘中美餐。“侍女金盘脍鲤鱼”,同样是唐代诗人宣扬的奢华生活情景。“登龙门”的抱负之外,世俗理想同样具有吸引力,二者尚无分裂。

这样的互通容纳了富有人情味的想象。汉代的一位无名妇女思念她戌守边关的丈夫,梦见客人从远方来,捎给她两条鲤鱼,她在烹调时发现鱼肚里藏着丈夫的书信,告诉她要吃得好些,并且一直相爱。从此鲤鱼成为书信的代名词,李商隐在他回复疏远了的好友令狐绹的书信时,用了这样一个委婉的典故来试图挽回从前的情谊。在他这里,鲤鱼除了夫妻之情、朋友之谊,还是爱情的信使,当情人在清冷的早晨作别,他乘坐一条鲤鱼离去,这是情人能够使用的最浪漫、自由的交通工具了。

随着地理变迁,文明发达,对“鲤鱼跳龙门”的敬畏之情,不免渐渐散去,让位于口腹之欲。随着现代渔船作业的进步,鲤鱼的跳跃能力已经不能为它带来自由。更主要的则是栖息环境的消失。老杜观看中自由流淌的江河,遭受严重污染之后,更为水电开发的梯级规划绑缚。

根据科学研究,鲤鱼喜爱浪花、瀑布、风声、活水的生存环境。自然的江河环境消失后,鲤鱼渐渐只能在人工的池塘中生存,它的肥美肉质而非跳跃天性,构成了与人类的关联。一则新闻说,由于在本土赤鲤几近灭绝,在美洲泛滥的亚洲鲤可以返销中国消费市场,生物入侵的危机转化为商机。

如同在老杜目睹的那张升起的大网中,中国鲤鱼的命运只是同类命运的缩影。三峡大坝和金沙江系列水坝上马之际,长江回游鱼类面临不归路。眼下重庆小南海电站的立项,使得先前鱼类保护区的规划流于伪善。与此同时,在各江河支流上爆炸式增长的引水式小水电,则使环保人士先前的反坝行动显得奢侈。

作家安妮宝贝最近的一部爱情小说,借用李商隐情人乘鲤而去的诗句为标题,承诺着缠绵悱恻的情节。但也许有一天,我们不再能理解和引用这样的诗句。

就像淮河小学生认为河流天然是黑色的,我们可能不再了解,鲤鱼除了肉味肥美之外,还曾经表达着我们的爱情、友谊和亲情。

甚至它与我们的自身之谜有关。《黄金草原》引述阿拉伯经典说,上帝将世界置于一条大鱼背上。又说,因为鱼能知幽玄,所以记载了它的名字。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人来说,鱼类这一水中的生物,天生引起他的好奇心。现代以来,人类经历了“去魅”的过程,世界不再令人着迷。当世界上再没有鱼龙变化这样的莫测之谜,以致鲤鱼吹浪的迷人身段,现代化的意义又何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记忆与现实
后一篇:我曾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