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天气之所以产生,从大的方面,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现在的发展思路,是沿用了西方走过的路。先是不顾一切地发展,为了GDP各种项目都可以上,拼命地消耗能源,然后等到空气黑得不行了,再想到治理。
英国、德国、美国这些工业国家,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都产生了不能忍受的污染。但是,为什么十八世纪之前,当中国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的时候,整个世界没有象今天这样的雾霾天气?
我们在反思西方思维的缺憾的时候,更应该回到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精神上来。近代以前的中国,从不需要环保,因为根本就没有污染。中国文化历来就是低碳文化,始终是可持续发展,兼顾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历来是不治已病治未病,预知到不加节制地开发、消耗最终会让自己深受其害,所以根本从源头处就节制自己的行为。
《庄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说到,一个老汉为庄稼浇水,宁愿手提瓦罐,每次走下河塘取水,而不是用省事的水车。为什么?老汉说,用机械的人,一定有机心,一有机心,就失去了淳朴之心,从而就会心神不宁,与大道相违背。他还补充说,我可不是不知道用机械,而是耻于用它。体会一下这个老人的做法,自己提水,一来锻炼身体,身心舒畅,二来不用机械,不用砍树,节省能源,一举多得。
中国文化并不排斥科技,而是要让科技的发展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不是排斥欲望,而是让欲望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中国文化提倡中道和谐。中国唐宋时候,尤其是宋朝时候,GDP占全球四分之三,经济、科技、社会都很发达,但是也没有出现今天这样的雾霾。那时候的工业,都是低碳工业,象丝绸、陶瓷等。
环境的污染,源自人心的污染。当欲望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环境自然不会清净。整个世界被“消费刺激生产”的思维左右,拼命刺激欲望,地球怎能不被污染?当我们每个人只顾自己方便和享受,浪费食物、用品、能源的时候,环境自然就加重了污染。
在雾霾中,我们首先要反思我们大的发展思维,应重拾中国文化的精神。而我们每一个普通百姓,都可以为雾霾的减少贡献力量,少浪费一粒粮食、一张纸,一滴水,少开一次车。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八项规定”也善莫大焉!吃饭简单些,会务俭省些,这些也都是低碳行为,也都在为减少雾霾做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