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家教误区透视之九:不要给孩子标准答案

(2012-06-18 20:48:01)
标签:

教育

分类: 中国教育反思
一位教师给幼儿园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冬天雪后的一个清晨,大雪将整个原野覆盖了起来,大公鸡和小白兔等小动物们都出来散步。它们在雪地上都用自己的脚画出了很美丽的图画,公鸡画出了竹叶片片,小兔画出了梅花瓣瓣,等等。

故事讲完了,教师向孩子们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蛇和青蛙没有出来?一个孩子很积极站起来回答:老师,因为蛇和青蛙没有毛衣服,怕冷,所以呆在家里没出来。

老师听了以后很不高兴,用非常严厉的口吻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接着老师又问全班的孩子:谁知道?谁能告诉大家正确答案?

此时,教室里静极了,再没有人回答。看到这情形,老师说:我告诉你们,蛇和青蛙是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可能出来,这个道理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明白了。

这是中国的老师和父母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的教育。孩子充满感性的回答,在成人式的科学标准面前就成为了“乱说”。中国孩子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就是这样被扼杀了。

其实,每个孩子生来就是创新家。婴儿喜欢东张西望,孩子喜欢看蚂蚁搬家,好奇电视机里怎么会出人,自己是怎么生出来,这一切,都是每个人天生都爱学习的表现。这种好奇心、探索心如果得到鼓励和维持,一个人终身都会以学习为乐。

但是中国的老师,总是急于给孩子标准答案。中国的父母,总是教导孩子一味“听话”。中国孩子提的问题,父母的回答常常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的大教育环境是让生猛海鲜变成罐头,让创造的激情变为格式化。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奖,为什么出不了乔布斯式的创新人才,就不难理解了。

硅谷之所以创新不断,因为那里没有权威,容许犯错误。但中国的教育、研究风气,却对错误的宽容度不高,对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宽容度不高。创新总是会有风险,如果害怕犯错误,那就干脆不要创新好了。

德国伟大作家歌德的妈妈这样引导歌德:她每天给歌德讲故事,但是讲到一半,就停止了,且听明天分解,并让歌德去思考接下来的内容应该是怎样的。歌德慢慢喜欢上了这种思考,有时还邀请奶奶一起讨论,接下来的内容应该是怎样,乐在其中。很明显,歌德的妈妈懂得开发孩子的大脑,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歌德成为文学家,妈妈是有功劳的。妈妈在这里,就激励了孩子好探求的天性。而这种天性得到鼓励,张开之后,会自然生发,甚至无限发展,成为大文学家,就不奇怪了。

再看看爱因斯坦的父母是如何教育爱因斯坦的吧。

爱因斯坦小时候就爱提各种“奇怪”问题,比如指南针为什么指向南方?什么时时间?……让老师觉得不可理喻。由于对数学和科学很偏爱,所以其他学科成绩不好。学校老师认为他会一事无成,但是爱因斯坦的父母纵容了儿子的不同寻常,鼓励他在喜欢的领域去探索。如果没有父母的纵容,就没有爱因斯坦的成就。

犹太人教育孩子的一个方法是,要求孩子乐于提问题。提问题多的孩子,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夸奖。正是这种鼓励独立思考的教育,让犹太民族出了很多有成就的人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