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随圆就方的品质,跟大众打成一片,是很好的领导者素质,但是因此丧失基本思想和精神,媚俗地随众起舞,对文化引领者来说,是不恰当的。
北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杆。北大校长是这个标杆的首席维护者。北大所倡导的精神,应该是中华民族所应该拥有的优秀精神。北大学生应该当仁不让地承当中国的脊梁的角色,尽管可能现在的北大学生多半已经觉得这种说法是在开玩笑。
为了赢得80后毕业生的共鸣,北大校长周其凤在毕业典礼致辞上,努力使用贴近80后的语言,谈及与他们有关的经历。回顾80后在汶川、玉树地震中的表现,鼓励他们走出校门后,继续关心社会关心国家,这就很好。大引周杰伦的歌词,大力追捧足球,以及其他种种刻意媚俗的表达,不知要引导本应是中国脊梁的北大学生走向何方?
由此可以看到中国的文化引领者缺失必要的精神高度。中国当前文化的浮躁和种种乱象,于此可见一斑。
中国大学校长们似乎都在开始努力用网络和流行的风格贴近大众,这本身不是问题。但是还请特别注意精神底蕴的修炼和确立。不诚无物。一味媚俗的结果,除了有一时的响应之外,对大学生长远的立身,没有助益,反会助长流俗的风气。
崇高的精神和通俗的表达是可以融合的。美国有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劝告毕业生,走出校门后记住两件事:一是常读圣经,二是大便通畅。这是从身心两个层面都会让人终身受益的有分量的劝告。读圣经是保持精神层面的纯洁(当然圣经的精神涵养,是针对西方人的),大便通畅是保持身体的健康。这种毕业致辞,不是既有高度又很活泼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