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我们常把生长万物的大地比作母亲,其实,“道”是真正的万物之母。一切从“道”而生。而且,“道”的生发作用,无有休止。老子悟了道,这个灵动活泼却井然有序的世界,呈现在面前。但是他无法用言语说出“道”的真正样子。“若存”,意思大概是“好像有个东西存在”。这跟前面的“湛兮似或存”,是一个说法了。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只是给予,不为自己算计。万物的形成,需要什么,天地就给什么。也许在天地看来,万物的生命,就是自己的生命。万物生息无穷,天地自然也生命无穷。
圣人,一定是效法天地精神的人,他总是突出别人的利益,在别人需要的时候,随时准备奉献。就是这种一心成就别人的无私精神,也就成就了圣人之圣。圣人毕生为别人着想,到时候百姓却一定会来恭敬他。当然,圣人绝不会因为别人抬举而丢失服务众人的谦卑之心。
如果成圣也是一种“私”,那么这种“私”,是与天道相合的大私。追求这种“私”的人越多,人间越是美妙。
老子以天道引申人道。要过有价值的人生,就要尽力成就别人,于此才可能成就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古来圣贤的生命实践,都程度不同地贴近老子的道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是对“后其身”的道理最好的注解。而象最近重庆打黑揪出的腐败分子,则可以做老子最合格的反面教材了。本想把权力、财富、美女都归为己有,结果葬送了自己。老子的话,于此是否也可以改成“先其身而身后,内其身而身亡”呢?
佛教上的修行,与老子所说,有类似的道理。只有真正心甘情愿抛开一己私利,为众人的幸福而努力的人,才有真正觉悟的可能。许多的学佛者,学了许久,却始终有意无意陷在只为个人着想的局限中,贪图个人的清净乃至依旧执着个人名利,这于学佛的根本目的来说,是南辕北辙的事。
人是容易局限在个人的世界里的,真正从认识和实践上突破这点,人生格局才会大。人生最基础的,如果是一个好的家庭成员,应处处先为家庭中别的成员着想,在这方面做得好,收获的是家庭的和谐。这不是比纯粹个人的考量更有意义的“私”吗?现在社会离婚率很高,不孝之子也不少,多半是“先其身”的人太多的缘故。同理,一个好的企业领导,必须时时以社会的利益、员工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日本的企业家能说出“日本的成功,就是本企业的成功”这样的话,可见其事业发达,不是偶然的。当今中国的很多企业,太多突出领导个人,这不是真正优秀企业的做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