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艺术
(2008-12-02 22:17:11)
标签:
文化 |
分类: 杂感 |
能虚心地听别人讲话,充分理解别人的心态,应该是良好沟通的前提。哪怕是这个人说话完全背离你的意思,跟你的思想完全对抗了,你也不必动怒或急于辩解。他为什么会这么想?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之处。任何一种心态,都有他产生的原因。理解了原因,才可能解开冲突的症结。
做工人的父亲不同意女儿继续读书,因为他认为女儿的学历,已经足够找一个可以养活自己的稳定的工作了。父亲的生活形态,一直是勤勉地做一个修理工人,从他的心态看来,他也认为这是非常稳定和安逸的一种生活。从父亲的角度,就可以理解他为什么如此要求女儿。
作为女儿,首先能如此理解父亲因为常年的生活形态所形成的想法--不管这种想法对不对,进而也就可以慢慢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多读书,多些人生经历,便能多理解人生,也便多些机会对真正人生的意义做些探究,更进一步,也多一些能力为社会做一些创造。她可以表示,很能理解父亲的思想,但是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女儿希望在人生追求上更深一层,更多一点成功和创造,其实是好事吧。父亲不是希望女儿好吗?这样慢慢地沟通,相信跟父亲会有好一些的说服效果。至少,不会发生太大的冲突。
说话得体,在教育者身上尤其值得探究。有的人,很有思想,但是说起话来,却缺乏感染力,让他的思想不能发挥出感染力来。他很深入,但是不能浅出,这也是很多学问丰富的人的一个通常的问题。
南怀瑾先生举了一个例子,告诉那些教物理或化学的老师如何把课程上得生动。他说,可以引用人人知晓却包含物理或化学现象的古诗词,导入要讲的课,听的人就容易兴奋了。比如“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涉及的不仅是诗人的感叹,也是时间的相对的问题。懂得听者的兴趣点所在,生动活泼地循循导入要讲的课,不能不说是一种难得的智慧了。
很多人说话有感染力,其中都是有他的优点所在。他的话,或是幽默有趣,或是切中肯綮点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道理。有感染力,也就是抓住了人心深处向往快乐以及智慧的特点。
佛教中有一个概念叫“善巧方便”。懂得佛理,又要以适合听者的方式讲出道理来,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就不得不要求佛教教育者要“遍学一切法门”了。换句话说,他应该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多少在行才行。即使细节上不那么在行,在大的轮廓上也应该有个了解才对。那些不论见到什么人,都一口佛教用语的佛教人士,多半可能是让人敬而远之的。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说的也包括应该随顺众人的习性而发表自己的见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