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为什么需要禅?
(2008-10-11 15:47:35)
标签:
禅文化 |
分类: 中国文化 |
禅不是宗教,禅不是虚无主义。禅是一颗明澈透亮的心,禅是以出世心做积极的事,是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和社会。禅是安住当下,与时共进。
当今中国太需要禅了。
社会人心的回归需要禅。当下中国的社会人心,不用多说了。只是用什么来呼唤回头?必须有能深入人心的文化。禅是叫人回归的多快好省的方法。
官员、企业家们首先需要禅,需要回归明净的心,做最利益自己也最利益社会的人。象唐宋时代的士大夫们,为什么都有心怀家国、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的情怀,那是因为都有禅心。禅就是一颗大人之心,一颗内圣外王之心。宋代几乎三分之二的士大夫参禅,就可以看出当时上层的气象了。
老百姓也逐渐需要禅文化的熏陶。日本文化受了宋代禅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在。日本社会的那种精致敬业,日本人那种互相的尊重,都因为有心的涵养。日本把工作坊当作道场,可知禅的用世多么积极。稻盛和夫是用禅来办企业的。而茶道、花道这些民间的生活方式,也是禅影响的结果,结果是百姓的心性也受到了涵养,整个社会有一种清朗气象。而看当今我们中国人的暴戾无序,不是正需要这种心的涵养吗?
中国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必须恢复。人是不能没有精神的。社会越发展,越会发现文化的意义所在。而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禅的精神。为什么这么说呢?
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释道的精华,都是教人回归,不要在外流浪。只是经过了几千年,那些经典,都必须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才有新的生命。我们现在对待传统文化,再拿两千年前的语言来讲传统文化,死背古书的教条,那是愚昧。我们必须透过经典和古人,取出精神实质,抛开陈旧的形式。儒释道的核心都是一个,只是如何直截地体悟它们的核心,这太重要了.
禅是深入又浅出,直指核心的。象禅对待佛教取其实质而放弃形式一样,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方式,也应是取实质而不是形式。中国文化是全人类的制高点,中国文化应该走向世界,世界才有安宁。只是如何辨别出来加以宏扬?没有禅的精神,就难以把学问穿透到明澈的状态,让其本质显现出来,让复杂的学问化为简单,让大道真的至简, 否则是很难甄别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的。
实际上,唐宋特别是宋代以后,禅就含摄了儒释道的内涵精神,整个中国文化体系其实就是禅文化体系。宋明理学实质是禅。“心学”的心,就是指禅的明心见性。朱熹也是学禅悟道的,然后发展了自己的理学。道家内丹也受禅的影响。
禅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它不偏颇。因为出世,它立意高远,不会短视;因为入世,它不远离人群,跟群众打成一片。它并不自己定立形式,它永远以当代的面貌出现。它是与时俱进,生机勃勃的。所以它才能影响儒,影响道,在唐宋的上层社会成为盛极一时的风气,在社会造成广泛影响。
实际上,到清朝中叶,禅文化一直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比如雍正就是少年悟道,当了皇帝后, 在宫廷里给大臣们打禅七,还编写禅宗语录.他在位13年,呕心沥血,功绩卓著,为乾隆盛世奠定根基,这都可以说是禅的精神再现. 只是到了乾隆时期,中国开始由鼎盛而衰了。
从最窄义的佛教振兴来看,也最需要禅的洗礼。众所周知,现在中国的佛教已经沉疙太重了,不仅早已没有了唐宋时代的光明清朗的气象,更是几乎沦落为虚无、迷信、封建老朽的代名词。为什么?因为核心的精神没有了,佛教成了僵化的念佛、放生、求佛保佑之类,圆融智慧的佛教就僵死而被人唾弃了。
佛教是智慧之学,是智慧的成就,除此都不是佛法。禅是佛教的心法,去除了一切形式和僵化,直取佛法的核心。如果没有禅的眼光,难以辨别修行的方向。有的人把吃素当作学佛的真谛,有的把放生作为圭臬,如果没有禅的精神,如果不能真正寻求智慧的成就,如何提持真正佛教的精神?提倡禅的精神,不是排斥别的修行方法,只是说,我们不能不认清佛教智慧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