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文化子女教育 |
教育子女,是困扰无数家长的头疼问题。近日笔者访问北京市西城区智慧教育培训学校校长李烨女士,请她为头疼的家长们开方。
笔者: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烦恼主要有哪些呢?
李烨:教育子女恐怕是现在的家长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了。关于教子的烦恼,我常常在家长那里听到三个字就是:“烦死了”。家长们相当普遍地感到,跟孩子交往的时候难以沟通,对孩子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如人意的问题,象上课不认真听讲、做作业、考试粗心之类,感到无能为力。
笔者:根据您的看法,教育子女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原因是什么呢?
李烨:首先,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心态不够端正。观念上急功近利,甚至有的好好高骛远。姿态上高高在上,以权威的姿态和教训的口吻出现在子女面前。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拔苗助长,挫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父母跟子女不能顺利地沟通,孩子也跟父母不愿敞开心怀。父母经常抱怨孩子不愿学习,心理话宁愿跟同学说,也不愿跟自己说,症结就在这里。
父母在跟孩子交往的时候,不能做到始终用心。比如有时候子女想跟父母交流,父母会粗鲁地回答:“一边去,我正忙呢!”这种态度,当然不能跟子女有顺畅的交流。
至于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做作业、考试粗心,原因多种多样,也许孩子对这节课提不起兴趣,也许身体疲倦不舒服,也许情绪不好或者对这门课程怀有厌烦心理等等,做作业或考试粗心也是一样,因此,作为家长不要针对一种结果采取同样一种措施,教子模式的僵化,不但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使事情变得更糟。究其原因,最根本问题还是在于家长没有端正心态,从而导致许多教子误区。
笔者:您认为,应该如何走出这些教子的误区?
李烨:具体来讲,家长首先要转换一种角色,以开阔的胸怀、开放的心态,接纳、包容、欣赏式地朋友身份跟孩子交往。做孩子的朋友,意味着以平等的身份出现,意味着坦诚布公、没有隔阂心与心的沟通。如果父母认一个死理,硬把自己作为权威,总是呈现教训的姿态,无形中形成了跟孩子的心理隔阂,孩子就不愿意跟父母交心。父母就很难做到“知彼知已,百‘战’不怠”了。但是如果以平等姿态出现,孩子就觉得亲切,就愿意跟父母交流,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除此之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还可以帮助和促使孩子涵养一颗开放的、包容的心、能够理解的心。当前许多孩子内心封闭的原因之一,也是由于家长忽略了引导孩子敞开心扉,乐于接纳,培养孩子良好沟通和交流的品质。
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没有什么比一颗开放地、平和的、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更重要的了。在此基础上,孩子才可能有形成健全的性格、培养高尚的品格和锻炼各项生活的能力。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朋友。父母毕竟是父母,担负着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责任。所以,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重要地是要做“智慧的朋友”。因为,一方面,父母是孩子生活上、学习上的帮助者、提供者和支持者,父母成为孩子的朋友,这些事情处理起来会十分融洽和有效益。另一方面,父母更是孩子成长方向的引导者,智慧父母应该是孩子一生的精神导师。这一点应该引起父母高度重视。因此,作为父母,只有拥有智慧,才会知道什么是歧路,什么是正确的方向,才能引导孩子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所以,好的父母,应该是孩子的好朋友与智慧的引导者这两者的交融。
笔者:如何才能做得好这“智慧的朋友”呢?
李烨:父母要做子女“智慧的朋友”,我认为,应该做到三点:了解、信任、爱。
笔者:了解孩子,这个容易理解。不了解孩子的话,跟孩子沟通,正确引导孩子,都无从谈起。究竟该如何做到了解孩子呢?
李烨:了解孩子,需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个体的了解,也需要对儿童这个整体有共性的了解。这就是说,既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性格特点,又应该了解儿童成长的普遍规律。比如的性格发展、人格发展、价值观的形成,家长应该注意些什么。再比如,孩子长到某一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当孩子到一定时期,有叛逆心理,这时就要注意,要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叛逆,该如何应对这种心理。对个体的了解和对共性的了解是相辅相成的。
了解了孩子的性格特点,了解了儿童成长的规律,这样跟孩子沟通起来,就会少些盲目,就会更畅通和对路了。
笔者:信任孩子,该如何理解呢?
李烨:信任孩子当然不是放任的意思。信任孩子,是信任孩子的潜能,相信孩子是一座金矿,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开发,会发出巨大的能量来。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人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只是缺乏开发的意识和正确的方法。古人说,途之人可以为禹。就是说,人人从本质上都是圣贤,只是缺乏开发。孩子当然也不例外。
信任,是一种积极的能量,具有正面的影响力。父母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信任,这种能量会作用于孩子,使孩子逐渐认识并自信自己的潜能,并自觉发掘自己的潜能。
只有教育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只有帮助孩子实现并完善内在的自我教育,我们的教育效果才能够彰显,父母才算不失其父母这个“位子”。而家长的信任在帮助孩子实现并完善自我教育的理想境界中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促使孩子通过自我教育来自我发掘内在的潜能。
笔者:在爱孩子上,父母又该如何做呢?
李烨:爱孩子,当然不是溺爱,而是指理智的爱。所谓理智的爱,就是“趋向适宜”。父母针对孩子的一切语言行为,都着力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该鼓励的时候要鼓励,该骂的时候也要骂。
笔者:我感到,要真正做到对孩子理智的爱,不是那么容易。父母应该懂得如何是真正的爱,辨别出如何对孩子的成长真正有益。
李烨: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家长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希望孩子长大成为有用之材,成就一番事业,而另一方面,家长所引导的一些观念和培养的一些行为习惯恰恰与其背道而驰。
笔者:为什么说是背道而驰呢?
李烨:比如说,父母都希望孩子成材,而真正成就一番伟业所具备的素养,就包括有宽广的胸怀,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少自私等等……而我们平时在家里所做的往往是以孩子为中心,有好的东西都给孩子,孩子受到一点委屈会赶紧帮孩子“出气”,讨回“公道”或“面子”。又比如父母也较少引导孩子体会周围人们生活的艰辛,我们常说到节约粮食,这其实是从深深地体会农人的不易中来的。父母只知道给孩子钱,孩子却不知钱是从哪里来的。所以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形:父母在生活上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到头来发现孩子的要求没有止境,家长一肚子苦水没处说……
得道者天助,要成就一番事业,没有良好的素养和品格,不经历一番磨砺,又怎能有坚实的根基?所以,我们家长的矛盾是,又希望孩子“长得高”,又不给予或者不知道给予“长得高”所必需的营养。
还有一种现象。有的父母只关爱自己的孩子,并不鼓励自己的孩子关心别的孩子。这是过于自私的爱。不懂得和不历练孩子关心别人,这其实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这是剥夺孩子爱的权力。一个自私的孩子,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将来也很难有真正的幸福。
所以,我认为,在关爱自己孩子的同时,家长也应有些关爱的心情对待别的孩子。这就是古语所说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母培养一些大爱的精神,孩子自然会受到感染,心胸更宽广,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利。
笔者:除了溺爱,在对子女的爱方面,还有哪些误区吗?
李烨:有,比如情绪化的所谓的爱。平时对孩子漠不关心,而在高兴的时候,对孩子百依百顺;心情不好时,孩子成为出气桶。这不是真正的爱,实质是一种自私和对孩子很不责任的表现,是自己情绪的渲泄。
另外,还有强加的乃至干涉孩子自由的爱。比如为了防止孩子早恋,随意翻看孩子的物品。
其实,对于情绪化的或强加的爱,父母常说,一些道理都明白,就是到了关键时候控制不住。
笔者:这是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对情绪自我疏导和掌控的能力。如何把握自己的情绪?您有哪些建议吗?
李烨:我的建议:一是,尽量做到超然物外,跳出事情看问题,给自己一个高度,而不是站在孩子的高度甚至不及孩子的高度去处理问题。二是,把眼光放长远,不拘泥下眼下的一点得失而因小失大。三是,换位思维,回想自己的孩提时代,那时所感受到的和想要得到的是什么,以此心换彼心,最大限度地体谅孩子,在孩子的角度上思维和处理问题。四是,要有平常心,对孩子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但不过高要求孩子的结果,让孩子在宽松环境里自由成长。其实,家长只需要放下,少一些无谓的担忧、少一些无谓地干涉就好了。这一切,当然都要有智慧的引领。
笔者:怎样能做到智慧的引领呢?
李烨:一是,承认自己的不足,加强自我修养和教育。二是,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言传身教智慧启迪,而非出错怪学校怪社会怪孩子,唯独不怪自己。三是,勇于创新适宜的教子方略,随时反省、反思,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方式。法无定法,只要适合,你的孩子你会教,因为父母既是第一启蒙老师,又是最具备教育条件(了解、信任和爱)的人之一,不要轻易放弃“教子的权力”。四是,想方设法达到和提高教育效果,有一位家长曾开玩笑说,自己是在和孩子“斗智斗勇”啊!”五是,以孩子为师,中国文化里有以万物为师,只要你心到了,就能发现一事一物间所深蕴的道理,更何况你的孩子,一个纯真烂漫且富有无穷潜力的孩子!家长要用心体察,善于发现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人品素养和教子智慧。
笔者:教育子女,真是很考验父母的人格和智慧。
李烨:是的,父母表现出色,孩子自然受影响。教育子女,首先是要做好自我教育。比如要做到信任孩子,首先自己就必须是自信的人。一个连自信都做不到的父母,不可能真正做到对孩子的信任。所以我主张,真的要教育好子女,父母要在修身上不断下功夫。
教育子女方面,父母要注意随时反求诸己。真的认识自己,也一定更容易认识孩子,跟孩子的沟通就更通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比如有父母强迫孩子把时间都放到学习上,不要玩耍,这时候如果他能反问一下自己如果是孩子,能否接受这种要求,就会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是否合适并寻求更有效的方法。
笔者:我了解到,还有几种不利于子女教育的做法。比如,有父母说忙得没有时间管孩子,或者自己不用心,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
李烨:无论如何,都无法解释以工作为借口,不在孩子身上花时间。就像我在《智慧教子100法》一书中提到的,善待孩子像金子一样宝贵的童年。我们怎么忍心眼看着辛勤播种的庄稼在成长期间因为自己的疏忽或不用心而荒芜呢?况且现在不用心,将来会不得不用心更多,而且还难免不留下遗憾。
生了孩子不尽心教育,是父母失职的表现啊!
把孩子一味推给学校,是偷懒的心态,是推卸自己的责任。这其实也是不了解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心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