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颗透明禅心 纵横中西文明

(2007-05-15 08:01:32)
标签:

毕加索

贝多芬

佛陀

王绍璠

南怀瑾

孔子

老子

儒家

文化

中华

宗教

分类: 禅的戏论
 
一颗透明禅心 纵横中西文明
      ――听王绍璠先生“禅解中西文明”讲座有感

 

从三月份开始,每隔一周周六的下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的蓝石俱乐部,旅美台湾学者王绍璠先生举行公益免费讲座--“走进世界文化 禅解中西文明”。

贝多芬、毕加索、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王先生以他独特的风格和智慧,一一评点。

释迦牟尼如何能在菩提树下彻悟智慧?贝多芬如何创作出《命运》《田园》这些不朽乐章?毕加索核心的精神是什么?……一句话,智慧从何而生?王先生用禅的语言,透析其中的奥秘。

讲座涉及中华文明、亚洲文明、欧美文明中的经典或文化人物,一共30多讲,几乎淘尽了中西方最经典、最有影响力的文化。

在王先生的“禅解”中,看不到寻章摘句的僵化式的解释,也不是那种学术讨论式的讲解,更象是一种精神上的直接切入。他不拘泥经典的字句,有着禅宗所言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灵韵。

听他的演讲,你感受得到他有一种能洞察事物核心的智慧。他带你走进种种文化人物和经典的精神深处,并把这种精神以简易的语言勾勒在你的面前。

贝多芬或者毕加索或者其他的人物,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智慧?通过王先生的禅解,你可以触摸到一点蛛丝马迹。

在关于贝多芬的一篇文章中,王先生这样写道:

“贝多芬从心灵深处获得了无比的力量,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像极了中国禅师们‘悬崖撤手自肯承当’的志趣,顶天立地卓越地完成伟大的事业。

“他由失聪而耳聋,但却不断地创作出篇篇流自心灵智慧的不朽而华丽的乐章,自《英雄》而后的《命运》、《田园》直到最后的《合唱》等等天籁之音,全都说明他的创作都是像中国祖师禅所标榜的‘心灵智慧必须要从胸襟中一一流出,与我盖天盖地去’。”

又比如关于毕加索:“……他永远忠于唯一的痴好——自由。实际上,他想要完全彻底的自由……这和中国古代禅师们奉行的心量无限,任运自在的智慧生涯,暗合道妙。”

“在毕加索回归塞尚作品时,曾经历的一段‘焦虑’过程,近似于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们在本专业的前沿陆地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全无解决方法时所经历的那种感觉……毕加索的‘焦虑’,其实就是‘无休止的奋斗’,如同中国禅宗强调的‘参话头’的过程。”

有了禅的智慧,一些文化思想或文化人物的局限会被清晰照见。西方在终极理念上的难题,也因圆融的东方智慧得以破解。

面对完美的大卫雕像,米开朗基罗苦苦逼问:“你为什么不说话?”王先生以中国禅师的风范回答五百年前的米开朗基罗:“为什么要说话!?”

有了禅的智慧,人们对很多文化经典或人物的种种误解也得以澄清。孔子是否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独尊思想?老庄到底是否在倡导消极遁世?……种种误解,在禅的明镜观照中,得以还原它们的本来面目。

一般人听到“禅”,或以为是宗教,或以为是虚无主义。作为现代禅文化倡导者的王先生,坚决否定了这多种误解。

他说,禅不是消极虚无,禅不属于宗教,也不属于文字或理论,禅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完成人类大脑全方位开发的实证方法。他说,人们能通过真参实悟而开发出本自具足的智慧,进而多快好省地从生存、生活、生命各个层次完成一个“大写的人”的事业。

有心的听者,在听王先生讲座的同时,也会生起一个疑问:他为何能有这种举重若轻般地纵横古今中外文明的能力?

这正是禅的智慧。以王先生的话说,只有掌握了“禅”这种“黄金钥匙”,才能在浩瀚无涯的历史文化的大海之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以无厚入有间,游刃而有余。

有了禅的智慧,能撬动整个人类文明!这很象阿基米德所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

作为当代具格的禅师,王先生的智慧,其来有自。

王先生跟随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40多年,在南先生指导下真参实悟,深得南先生的心法真传。

四十年来,他在台湾、美国、中国大陆三地辛勤耕耘,努力提倡和实践着传承智慧心法的“零项修炼”,使许许多多人也走上了自在和智慧之路,走上了“多快好省地从生存、生活、生命各个层次完成一个‘大写的人’的事业”的道路。

 

(我写的一篇报道,更多有关情况可见蓝石俱乐部 http://www.bluerockclub.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禅是解放
后一篇:禅是当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