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时事评论 |
?/P>
地铁或公车上抢座位,是中国城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车门还没有开,门口已经堆满了人,准备“战斗”。抢座位发生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的,也时有听闻。
座位毕竟只是一个小小的利益,对于许多人来说,失去它其实并不可惜。尤其是健康的年轻人,在车上站上一段,相信决不会失去什么。笔者很想知道这争抢的背后,到底有哪些动机。
相对于站着,坐下要舒服些,因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利益或说“便宜”。除了那些的确需要座位的人之外,抢座位应该正是来自这种贪“小便宜”的心理:虽然是小便宜,得到总比得不到好啊。
争抢的背后,盲从的心理似乎也在推波助澜:大家都争抢,无论如何我不能“掉队”啊。同时这“小便宜”也似乎因大家都争抢而变得尤其珍贵,虽然实际上并非什么大不了的利益。
也有人认为,中国处于物质匮乏的时代长了,人们潜意识中还有争抢有限资源的惯性。而争抢座位也正是这种惯性的体现。只是现在已经不是那么缺衣少食的时代了,抢座位意识这种“上层建筑”还有存在的经济基础吗?
让人最难以理解的是:很明显车厢里已经没有座位了,人们依旧往里挤;有些时候,比如在起点站,明显都有座位,人们还是拉开抢座位的架势。这种景象,有点象科学家所说的“条件反射”:车门要开了,就有抢的意识和行动,即使这种抢已没有实际意义。
好不容易争抢到的座位,是不大愿意出让的。于是,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上了年纪的老人颤巍巍地拉着扶手,前面坐着几个刚刚“胜利”抢占座位的年轻人。
抢座位折射了了社会上相当普遍的浮躁和惟利是争的心态,体现了人们缺乏谦让和关爱之心。为了争抢座位,是需要放下一些身段和形象的,但这在所不惜;乘客中常有更需要座位的人,可是争抢者眼里只有自己利益,大都忘记了尊老爱幼。
笔者有一次在南方一个城市里坐地铁。同样的一窝蜂抢座位。一个母亲带着孩子上来,可惜慢了一步。母亲于是“教育”大约10岁的儿子:“你看你,连个座位都抢不到,将来在社会上怎么跟别人竞争?”
原来抢座位还来源于这种“忧患意识”。那可真得好好抢座位了。只是孩子从小就被教导这样处处“竞争”,他的未来怕真是值得忧虑了吧。
在欧洲的巴黎、罗马或柏林这样的大城市,地铁常常也十分拥挤,可是从来看不到有人抢座位。门开了,大家轻松走进来。有没有一个座位,人们似乎丝毫不介意。更多的年轻人似乎更倾向站着,进去之后,直接找个地方靠住站好,根本也不劳眼神四处搜寻有没有空座位。同在亚洲的韩国和日本,据在那里生活过的朋友说,也是不见有人抢座位的。无论乘客如何多,都会排队上车。
其实我们做起来也不难:让心情从容一点,改变一下那种争抢的惯性,在座位这么一点蝇头小利益上,舍得给需要的人乃至给任何人。那么,我们的城市会更文明和可爱一些吧。

加载中…